日俄北方四岛争端激化,东北亚局势添变数
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一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往往会成为影响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2009年7月3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全票通过新《促进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特别措施法》,明确写入北方四岛为 “日本固有领土”。这一法案的通过,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让原本就复杂的日俄关系泛起层层涟漪,也为东北亚地区的未来局势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从现实利益来看,北方四岛的价值不可小觑。这片位于千岛群岛南端、靠近北海道根室市的岛屿群,总面积约4994平方公里,包括国后、择捉、齿舞和色丹四个岛屿。这里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冷暖流在此交汇,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素有 “鱼类宝库” 的美誉。地下还蕴藏着铁、硫磺、钛、铜、石油等大量矿产资源,据地质学家估算,其大陆架石油储量惊人,总资源价值高达450亿美元。在军事战略上,北方四岛扼守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具有得天独厚的隐蔽性,大型舰队可藏身于天然深水港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日俄关于北方四岛的争端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17世纪,日本人和俄国人就开始在岛上活动,两国史书均有相关记载。1855年,俄日缔结 “日俄通好条约”,确定四岛为日本领土;1875年,日俄签署岛屿交换条约,规定整个千岛群岛全归日本。然而,二战接近尾声时,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默契,规定“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同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发起远东战役,战后苏联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并于1946年将其列为苏联领土,日本对此不予承认。1956年,苏联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日苏联合宣言》,苏联同意在缔结和平条约后,把北方四岛中的齿舞、色丹两岛交还日本。但由于冷战的大背景,直至苏联解体,两国也未能缔结正式的和平条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政治遗产,实际控制着北方四岛。
日本此次通过法案,试图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强化自身立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从国内来看,北方四岛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日本国内的一个敏感议题,民族主义情绪在其中推波助澜。历届日本政府都将北方四岛视为 “固有领土”,通过此类法案有助于迎合国内部分民众的诉求,提升政府的支持率。从国际角度看,日本抱紧美国大腿,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在领土争端中施压俄罗斯。近年来,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在亚太地区不断制造紧张局势,日本此举也有配合美国战略布局的意图。
俄罗斯方面则坚决反对日本的做法,认为北方四岛是二战的胜利成果,改变这一现状意味着否定二战历史。俄罗斯通过制订促进南千岛群岛(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称呼)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领导人频频视察当地等手段,强化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在俄罗斯看来,领土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任何外部势力企图干涉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日俄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寸步不让,给东北亚地区的未来局势带来了诸多变数。
一方面,地区局势的紧张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日俄之间的外交摩擦可能会引发军事层面的对峙,虽然双方直接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较小,但诸如军事演习、抵近侦察等军事活动可能会更加频繁,这无疑增加了擦枪走火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一争端也可能会影响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原本,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日本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在能源开发等领域存在合作潜力。但领土争端的激化,使得双方在经济合作上心存顾虑,阻碍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此外,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也会受到影响。中国一直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日俄争端的加剧无疑给中国周边环境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韩国与日本也存在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端,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可能会刺激韩国在独岛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进一步加剧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
2009 年7月3日日本通过的这一法案,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立法行为,实则是日俄长期领土争端的一次激化,其影响深远,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蒙上了一层阴影。未来,日俄双方能否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还是会在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