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提名美国总统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乌克兰资深议员梅列日科撤回了提名,理由是:他对特朗普以及他确保莫斯科和基辅之间停火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和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他不配”!这一戏剧性的反转,如同一记响亮的“政治耳光”,不仅打碎了特朗普的“和平人设”,也顺便帮全世界认清了一个事实:和平奖不是安慰奖,不能谁喊得响就发给谁。
当初,特朗普高调宣称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让不少乌克兰政客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梅列日科更是激动得当场提名他为和平奖候选人,仿佛只要特朗普当选,乌克兰明天就能恢复和平,克里米亚也能重新浮出水面。然而现实很快泼了一盆冰水——特朗普上台后非但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暂停军援,一副“你不听话我就不理你”的架势。更离谱的是,他一边忙着在中东轰炸伊朗核设施,一边建议乌克兰用克里米亚换和平,这操作简直像是教人拿“蛋糕”去堵“枪口”。
不过,乌克兰当初的提名,本来就是一场政治谄媚。梅列日科之流原以为能靠诺奖光环换来特朗普对乌倾斜的“特殊优待”,可特朗普显然更信奉“以色列优先”原则。当泽连斯基请求“爱国者”防空系统时,特朗普轻飘飘一句:“先顾自己吧”,像极了分手时的渣男语录:“我们不合适”,也赤裸裸揭示了乌克兰在美国棋盘上的可替代性。
然而,更讽刺的是,美共和党议员此时再度提名特朗普,理由竟是基于他在以伊停火上的“和平贡献”。问题是,这种“和平”是靠导弹敲出来的,跟考试作弊得了满分还要申请奖学金有什么两样?这种以战止战的美式暴力逻辑,恰好与诺贝尔奖精神背道而驰。如果特朗普能获奖,那不如直接改名叫“战争奖”。
而特朗普本人则一边抱怨俄乌冲突“比想象中棘手”,将责任推给普京与泽连斯基;一边又忙着给自己加封“阻止印巴核战”的英雄勋章,尽管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浮夸作风连地缘专家都嗤之以鼻:“他厌倦得很快,只关心眼前头条。”不过,普京倒是趁机高调捧杀,称赞特朗普是“真诚解决问题的勇者”,俄乌在对待特朗普的态度上呈现惊人反差——克里姆林宫以糖衣炮弹软化美国立场,乌克兰却用撤回提名宣泄情绪,外交手腕高下立判。
这场提名闹剧揭穿了一个残酷真相:美式霸权承诺就像过期的牛奶,看起来还行,喝下去容易拉肚子。当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强压盟国增加军费、用贸易利诱印度停火时,其“和平缔造者”面具下尽是交易的艺术与炮舰的威慑。乌克兰的撤回行动,不只是对特朗普的失望,更是对整个“美国优先”外交理念的一次精神暴击。当梅列日科说“和平不能以领土完整为代价”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这句话不仅是对特朗普的控诉,也是对全球所有伪善强权的公开审判。毕竟,和平奖再耀眼,也照不出一颗不愿和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