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前言
近期,欧盟再次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在一个月内解决“稀土供应问题”,试图缓解其高科技产业原材料紧缺的燃眉之急。
在同一时间节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继续鼓吹“经济胁迫”论调,中欧关系再度紧张。
面对欧方的两面做法,中国并未妥协,而是做出强硬回应:宣布自2024年7月1日起,延续对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等国家的进口不锈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五年。
此举震动国际市场,也彰显中方在捍卫产业安全、应对不公平贸易中的坚定立场。
稀土之争升级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稀土金属被誉为“工业黄金”,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军工雷达、芯片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
尤其是对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半导体产业的欧洲而言,稳定的稀土供应已成为战略命脉。
然而,多年以来,全球稀土供应严重依赖中国。
中国掌握着全球近60%的稀土资源储量,和90%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
2024年上半年,因环保治理加强及供应链调整,中国稀土出口节奏放缓,这使得欧盟相关企业面临成本飙升和材料短缺的双重困扰。
面对困境,欧盟并未选择在规则框架内寻求合作,反而一边大肆施压中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开放稀土出口管控”,一边通过加税、制裁、舆论抹黑等手段持续打压中国企业。
欧盟驻华代表甚至以“欧洲的恐惧需要中国理解”为借口,公然要求中国“体谅”其困难。
这种姿态无异于将责任转嫁给中方,却忽视了自身在供应链脱钩、绿色保护主义、技术封锁等方面的种种不当行为。
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产品的打压并未放缓。
早在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就以“国家补贴过多”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达27%的临时关税。
2024年G7峰会期间,欧方更是联合其他成员国炒作“中国经济胁迫”论,意图将中国塑造成全球贸易不稳定的“威胁制造者”。
这种明显的“双标”行为,让中国不得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回应。
在中方看来,既然欧盟不尊重互惠互利原则、持续干扰正常贸易秩序,那就必须通过对等方式予以反制,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
反倾销税重启
2024年6月2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一项重要决定:自2024年7月1日起,继续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卷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五年。
这一决定基于复审调查结论——若取消反倾销措施,欧盟等地倾销行为将卷土重来,对中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
这项政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前例可循。
2019年,中国首次对相关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征收关税,其背后正是由于欧盟及其他国家,向中国市场倾销大量低价不锈钢产品。
那一阶段,中国的不锈钢市场一度被进口产品“围攻”,市场份额从12%迅速上升到23%,导致大量本土企业面临减产、裁员甚至倒闭。
调查发现,这些进口产品往往以低于成本价进行销售,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已构成“实质性伤害”。
随后五年,在反倾销措施保护下,中国的不锈钢产业逐步恢复元气,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产品升级、环保投入,不仅重塑国内市场格局,还在出口领域取得突破。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力输送、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国产不锈钢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技术性能已超越进口产品。
这也使得中方更坚定信心,要通过延续反倾销税政策,为本土产业争取公平环境、巩固发展成果。
复审调查还指出,尽管全球钢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但欧盟等国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仍倾向通过倾销来“消化存货”,这意味着若取消税收限制,中国市场将再次成为“倾销重灾区”。
中方此番宣布延续税率,并非报复,而是基于市场规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需要。
此外,中国还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国家在关键产业面前绝不退让。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风险上升,中国不再寄希望于外方的善意承诺,而是通过实质性政策行动来稳住产业安全底线。
欧盟若继续打压,只会失去中国
反倾销税的延续让部分欧盟企业和政客措手不及。
他们曾幻想中国会在“稀土谈判”中让步,妥协交换市场准入,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不仅有能力提供关键资源,也有足够底气应对外部压力。
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欧盟多类产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之一。
仅就不锈钢产业而言,中国年消费总量占全球约一半,是欧盟企业最依赖的外销市场之一。
此次反倾销税将使欧洲钢厂的价格优势彻底失效,不仅失去中国订单,还可能面临国内库存积压、利润下滑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若中欧关系继续恶化,不排除中国在更多关键领域采取对等反制。
以稀土为例,虽然目前中方仍维持正常审批机制,但若欧盟持续挑衅,不排除将出口配额作为外交博弈筹码。
届时,欧盟新能源汽车、风能、航空等多个行业都将面临“卡脖子”困境。
反观欧盟自身,内部通胀压力未解,制造业复苏乏力,还在新能源转型关键节点,如果继续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只会损害自身发展机会。
而中方释放的政策信号也非常明确: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打压和逼迫只会换来坚决反制。
事实上,中国对外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希望与各国建立公平、稳定、可持续的贸易伙伴关系。
只要欧盟回归理性、放下政治偏见,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磋商解决。
但如果一边想要合作,一边又要打压,中国也完全可以“该硬则硬”。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近年来在美国推动下日渐激进,频频在贸易领域对华出招——从光伏到风电、从芯片到电动车,无不施加歧视性政策。
而这类行为正在损害中欧多年构建的信任基础。
未来,欧盟若不反思政策走向,不仅中国市场难以维系,恐怕连自身的产业链安全也会面临更大挑战。
结语
中国此次延续反倾销税,不仅是对欧盟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正当回应,更是对国家核心产业的一次坚定护航。
在多重国际压力下,中国经济展现出韧性与战略定力,不再容忍“你打我还笑”的旧格局。
稀土之争与不锈钢反制背后,是中方基于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的冷静判断。
未来,中欧关系是否能走出僵局,关键在于欧方能否放下“施压—打压—索取”的傲慢姿态,真正以平等互利的态度面对中国。
毕竟,合作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前提是尊重和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