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解封的一纸禁令,究竟对日本产生了何种影响,竟然让日本产生了想要摆脱对中国依赖,甚至是“和中国分庭抗礼”的想法。
最近,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中国已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本次解禁并不是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的态度松动,而是基于科学检测后的决定。
(中国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
中方对日本水产品进行了长时间的环境监测,得出的结论是:除了福岛及周边十县,日本其他地区的水产品还是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当然,这个“放心食用”是有条件的,只要稍微偏离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对日本水产品把大门关上,再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
(日本核废水)
中方解除部分禁令,对于日本首相石破茂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庆祝的好消息。在他上台后,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中国的这一举措正好成为他外交成就的一块奖章。
相比于前任岸田文雄在这方面的屡屡碰壁,石破茂显然做得不错。不过,也许他需要意识到,这枚奖章随时可能被收回,因为主动权仍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日两国的关系向来复杂。自石破茂上任以来,他在处理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些开放姿态,这为两国关系降温创造了可能。
(日本首相石破茂)
加之中国外长王毅罕见访日,这一高调外交行动或许暗示着两国关系正在走向相对稳定。如果说两国间的某些经济议题可以得到解决,水产品禁令的解除则恰似打开紧锁房门的一把钥匙。
但也别急着欢呼雀跃,解禁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中方明确表示,要持续对日本水产品实施严厉监管。一旦日本方面出现差池,这解禁就可能变成昙花一现。
有分析认为,既然中方依旧掌握主动,那么日本未来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一定会更加谨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中方刚取消了部分日本水产品的禁令后,日方竟然打起了和中国分庭抗礼的主意。
据悉,就在中国逐步收紧稀土出口的大背景下,身为资源匮乏国家的日本竟有了一个“大计划”:自己搞稀土生产,并且是从海底挖掘稀土矿物质。
(日本海洋开发研究机构“地球”号钻探船)
日本的目光聚焦在南鸟岛附近的海底矿床,那里估计蕴含着约1600万吨的稀土资源,储量令人咋舌。但是,这个计划也有不少让人捉急的地方。
首先,那些泥浆中的稀土该如何提炼?这些操作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难度,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简单计算。
其次,计划推进的速度还受到国际合作的制约,尤其是当日本依赖英国公司提供的管道设备时,万一延迟交付,整个计划都会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对于“自给自足”的稀土梦充满期待。日本的主流媒体竞相报道,仿佛已经在告别“对中国的依赖”。然而,真相是,即便稀土开采成功,日本是否能大规模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物生产还未可知。
(稀土对现代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战略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博弈,每一步都影响全局。这不仅关乎经济,还关乎外交与政治。从中国恢复日本水产品进口,到日本立志开采海底稀土,两国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测试着彼此的忍耐力。
在国际关系中,资源是至关重要的筹码。而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的这一赌注若能成功,或许意味着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源进口国。
(日本一旦成功,或解决美国的稀土问题)
尤其是在面对美国时,日本可能还会有更多底气,毕竟美方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众所周知,如果日本能打通稀土这条路,极有可能得到美方的稀土订单。或者是让美方主动放弃对日本的关税桎梏。
但是如果失败,那么前期的投入将全都打水漂,对日本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谓不大。
总的来说,基于日本的实力来看,虽说有向上发展的意识是好事,但也要认清现实,或者是当有一个好的计划,再去实践。不要因为中方解除部分禁令,日本就沾沾自喜,准备在其他领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和中方分庭抗礼,这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还极易影响到和中国逐渐恢复起来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