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应该如何与中国相处?
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下,中西之间是战是和呢?
而最近,英国政府说出了一句话,让整个欧洲都沉默了......
中国与西方
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的今天,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也不断出现新变化。
5月1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上海欧洲学会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发布了《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4)》。
报告指出:欧盟整体上对中国的态度趋于温和,但依然偏向负面。
这种矛盾情绪的根源,来自多重压力的叠加——一方面,欧洲在地缘政治上受限于美方主导的北约体系,在对华立场上受到一定干预;
另一方面,内部经济疲软、能源危机未解、社会分裂严重,又让许多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受到影响。
在这种局势下,中欧关系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
最典型的就是“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一事,表面上是贸易摩擦,实则是中欧产业竞争的集中爆发点。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越来越受到美国政策变化的牵动。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他的一系列举措打破了欧洲长期以来对“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欧洲的军事、政治联盟堪称西方秩序的支柱,但特朗普却不愿再扮演“保护者”的角色。
他指责欧洲国家“搭美国便车”,尤其在军费开支上严重不足。
他上任后,很快削减了对乌克兰的援助预算,并推动俄乌停火,直接动摇了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布局。
而更令欧洲难堪的是,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推出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不管对象是中国、墨西哥,还是法国、德国一视同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必须开始自问:在美国越来越强调“美国优先”、一旦利益不合便会翻脸的现实下,自己该如何谋求更具独立性的发展道路?
于是,欧洲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虽然中欧之间有分歧,但在产业链合作、绿色转型、科技发展等领域,双方利益高度交织。
在美方不断筑起关税壁垒、削弱国际合作空间之际,中国对欧洲来说,反倒成了一个值得维护的全球性经济伙伴。
因此,目前来看,许多欧洲国家,现在仍然希望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
与此同时,就连美国自身,也越来越难在中国面前强硬。
这一轮关税战中,唯一真正扛住压力的,就是中国。
面对中国的强力反制,美国企业界哀声不断,消费市场波动剧烈,很快就促使特朗普多次主动释放“重启谈判”的信号。
前两天,本年度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举行,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会上的表态耐人寻味。
他称:“如果对中国的威慑失败,那五角大楼已做好准备。”
这句话看似强硬,实则留有余地,既没有明言“一定要对抗”,也没把话说死。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五角大楼内部的真实态度。
但相比之下,英国似乎是个另类......
英国的打算
英国政府在6月2日抛出了一份报告。
这份名为《战略防御评估报告》的文件,原本外界普遍认为是针对俄罗斯。然而,报告中的一句话却让所有观察者为之一震。
报告写道:“未来,不管我们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作战,都有可能遭遇到中国技术。”
很明显,这句话将攻击的矛头彻底指向了中国。
而这样的态度,也让不寻求与中国对抗的欧洲各国陷入了沉默,不敢有丝毫回应。
紧接着,斯塔默政府给出了行动方案:斥资150亿英镑追加投资核武项目,计划建造多达12艘新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并全面升级英国的核弹头系统。
此外,英国还计划将常备军规模扩展至7.3万人,引进更多先进战机,扩大无人机编制,发展人工智能战斗系统。
然而,英国这一系列动作并未赢得多少掌声,反而引来了国内外不少质疑。
首先是民生问题。
英国经济近年饱受困扰,通货膨胀、房价高涨、能源成本飙升、医疗系统人手短缺、教育经费削减……这些现实问题仍悬而未解。
许多英国民众早已对政府的做法感到失望。
此时再抛出庞大军费开支计划,无疑会进一步挤压本就紧张的财政预算。
批评者质问:在教师短缺、医院排队、养老金延迟的现实下,政府为何要耗资上百亿去造潜艇?
其次是地区安全。
英国的高调扩军,无疑会在欧洲周边制造更大的紧张氛围,这会让原本就已复杂的欧洲安全角势更加扑朔迷离。
最重要的是,英国是否真的有足够实力来支撑这场战略冒险?
脱欧之后的英国,失去了欧盟市场的加持,依旧没有构建起足够强大的自主工业体系。
如果盲目扩军造舰,却缺乏持续性的产业支撑和人才供给,那么这一切所谓“强军计划”,最终可能只是纸面文章罢了......
参考资料:
总台记者观察丨国防政策出现重大转向 英国欲全面升级核威慑能力——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