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伊朗主动声称,将放弃核武器,换取美国的经济松绑,原以为,此举将推动美伊关系破冰,伊核谈判顺利进行,但没想到,伊朗的让步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果。
(特朗普政府,要求伊朗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
1、美国对伊朗,又划了一条“红线”
据悉,特朗普政府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红线:“伊朗,你不许有铀浓缩!”不少人好奇,核武器都不造了,为何还要揪着铀浓缩不放?
要知道,铀浓缩不仅是核武制造的重要环节,还关乎民用核能的发展。换句话说,它既可以是和平鸽,也能化身为战争猛兽。美国自然不愿看到伊朗拥有这种让人两眼发亮的技术——哪怕只是1%。因此,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任何协议都必须包括伊朗全面停止铀浓缩的承诺。
而再看伊朗的态度,在美国的施压下显得不卑不亢。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表示,在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认为自己完全遵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矩,他们的铀浓缩仅仅是为了满足和平需求,比如发展核能,而不是去造什么核弹。
(伊朗坚决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强调和平用途铀浓缩的权利)
因此,伊朗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权利,绝对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屈服。
2、美伊之间,最缺少的是信任
特朗普政府虽然一开始对外放话说,美伊之间快要握手言和了,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头疼。两国之间的信任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美国这边心里一直打鼓,生怕伊朗会在某个不注意的时刻突然有了制造核武器的念头。
那么,伊朗到底有没有核武器?
从技术上讲,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来摸个底。但问题是,一旦伊朗有了决定,等美国察觉可能已经晚了。因此,美国发明了一个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概念:“核门槛”。这个说法就是在指,伊朗从决定造核武到真正搞出核试爆的时间跨度。为了提高安全感,美国希望尽量把这个时间拖长。
(美国担心伊朗一旦决定制造核武器,将难以及时反应)
其实在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协议中,双方就曾为核门槛做出妥协:规定伊朗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抵达核门槛。但到了特朗普这届,嘴上的功夫又来了,说什么伊朗必须放弃一切核活动,然而又表示可以从事民用核能开发,好一个模糊的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软硬兼施、既拉又打的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美伊两国如同一场拔河比赛的双方,各自用力,虽然都喊着和平口号,但彼此防备心不减。这种缺乏信任关系的背景下,协议的前景显得扑朔迷离,矛盾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海湾国“借树乘凉”,站队以色列
在这个背景下,以色列和一些海湾阿拉伯国家,如同坐在火山口边缘,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的震动。
(多国反对伊朗核能力提升,担忧军事冲突可能性增加)
以色列一直是中东地区对伊朗核能力提升最警惕的国家之一。他们几乎不相信谈判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且准备为了阻止伊朗核计划而承担军事冲突的风险。对于以色列来说,宁愿冒着被全面反击的风险,也要先发制人地打压伊朗的核野心。
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则稍显微妙。这些国家不敢轻易得罪美国,但同时也不愿招惹伊朗,因为一旦局势爆发,他们很可能首当其冲。这种处境让他们不得不走钢丝:一方面希望美国和以色列能控制住伊朗的核能力,另一方面又悄悄祈求不要陷入直接冲突的泥潭。
正因如此,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与日俱增。虽然美国和以色列在硬实力上有显著优势,但伊朗的潜在反击能力让他们心头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伊朗的战略导弹分布广泛,若爆发冲突,其射程覆盖的不仅仅是近邻以色列,美国在中东的诸多军事基地都在其打击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