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驱逐令”,让非洲西部的尼日尔与中国石油企业关系骤然紧绷。
2025年3月14日,尼日尔军政府陆续发布多项严厉命令:驱逐三名中石油高管、关闭中资酒店、冻结企业账户,并对外声称要彻查所谓“歧视性经营”。
外媒用“自损式挣扎”来评价,似乎暗示这样做只会让尼日尔的经济雪上加霜。
在22年合作积累的信任面前,为何一夜之间转向?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资源争夺,还是更深的政治博弈?
一、事件全貌:驱逐令、闭店令与账户冻结
2025年3月14日,尼日尔军政府旋即祭出多道行政命令,让外界惊呼措手不及。
“48小时离境”的政令犹如重磅炸弹,直指中石油三名高管,被要求即刻打包行李走人。
与此同时,军政府还关闭了由中企投资的阳光国际酒店,并查封了重要炼油厂的银行账户。
这些行动在短短数小时内集中爆发,令尼日尔首都乃至国际舆论都陷入震动。
政府给出的理由是“歧视性经营”“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等等,但并未公布实质证据。
这不仅影响到了石油开采、输送和炼化的全产业链,还殃及该国90%的石油出口,对尼日尔而言可谓自断“石油动脉”。
而在此之前,中企与尼日尔政府合作已逾22年,双方在勘探、炼油、运输上累积了深厚的项目和资金投入。
尼日尔军政府的这次强硬出击,让不少业内人士倍感意外:合作多年,为何突然翻脸?
二、从沙漠勘探到石油大国的“中国印记”
谈及尼日尔的石油产业,就不得不提到2003年进驻该国的中石油。
当时西方企业因勘探成本高、地理环境恶劣而相继放弃。
但中石油却逆风而上,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建起油田、炼油厂,更将输油管道铺设至西非海岸。
2003年,中石油在尼日尔启动了大规模勘探并最终找到商业可行的油区,让这个一度被视为“贫瘠之地”的国家拥有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到了2008年,中石油再度加码投资50亿美元,2024年还建成了非洲第二家中资钢厂,提供了超过360个永久工作岗位。
尼日尔的税收有八分之一都来自相关中国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尼日尔政府多次从中国方面获取贷款,其中2024年便向尼方提供了4亿美元的贷款,旨在助力原油出口。
然而,这笔贷款最终成为引爆本次冲突的导火索之一。
多年来,尼日尔的石油生产量长期依赖中企技术和金融输入。
“中国印记”不仅意味着资金,更是一整套产能、工程管理与市场对接的系统化支持。
对尼日尔而言,这是一次摆脱经济弱化的机会,却也埋下了所谓“资源主权”争议的伏笔。
三、债务危机与“变相勒索”
若说尼日尔与中国石油企业矛盾的根本所在,“4亿美元贷款”绝对在列。
2024年,尼日尔政府财政吃紧,无法偿还这笔贷款利息与本金。
军政府走马上任后,面对账目窘况,祭出了“审查合同”“索要巨额税款”等一系列措施。
据外媒披露,军政府开口就要索要高达800亿美元的“税款”,并扬言要提高原油分成比例。
面对缺钱窘境,尼日尔军政府大打“资源主权”牌,将中企描绘成“外来掠夺者”,一边抨击外企高薪,一边责怪合同条款不公,从而为自身决策失误转移国内矛头。
此时,涉及酒店、炼油厂等多家中资企业突然被打压,一度让人错愕。
这究竟是严惩“违反规定”的措施,还是挟持外企资源换取更多利益?
据当地酒店员工反映,闭店前毫无预警,多个部门突然上门查封,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法律申诉与抗辩。
尼日尔国内也出现不同看法,部分民众支持政府强化资源管控,但也有人质疑此举太过激进,最终会导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四、尼日尔的“双输棋局”
从短期来看,军政府此举毫无疑问给中企造成了重大损失,让原本依托石油经济的尼日尔也陷入了供应链紧张。
随着中企人员和设备撤离,炼油厂很快陷入停产,首都油价竟在一周内飙升40%。
城市街头排队抢购汽柴油的景象频频出现,而其他行业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外部则对尼日尔的信用前景更加看衰。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尼日尔外债占GDP比重已达65%,再加上此番强硬措施,不少外国投资者隐隐对其商业环境心生畏惧。
这对一个本就贫困且急需外资的国家而言,绝非好消息。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尼日尔军政府暗地里试图与中石油展开谈判,这说明他们也清楚这样激烈的对抗并非解决之道。
民众则在油价高企和生活质量不稳的现实中更加不满,而军政府对内外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激增。
在一场非理性的资源纠纷中,尼日尔与中企似乎都陷入了“双输”的深坑。
五、外媒辣评与中企困境
值得玩味的是,外媒在报道此事时的观点颇为分裂。
西方媒体普遍聚焦“尼日尔对中国模式的反击”,认为这是低收入国家对大型外资的一次“觉醒”。
而非洲区域媒体则尖锐批评尼日尔军政府的做法“短视且冒险”,担心此举将进一步动摇市场信心,让本就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自损式挣扎”这一表述在国际舆论中脱颖而出,直指尼日尔此举伤害到自己更多。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也敲响了一个警钟。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政局研判,以及更深入地开展本土化?
22年间,中企投资当初或许低估了政权更迭的风险,也忽视了尼日尔对外资态度的微妙变化。
多年间虽带动了当地经济,却未能全面融入社会,不少核心环节仍掌握在少数外派高管手中。
在2025年商务部报告里,尼日尔政局动荡被列为全球前八的高风险地区。
“全球化退潮”本就是近几年热议的话题,而尼日尔这起冲突,恐怕只是这个大趋势下的冰山一角。
结语
当沙漠的原油管道被迫停摆,合作双方原本构建的信任也随之破裂。
这场纠纷居于大国博弈与资源争夺的焦点上,却以庞大的民生代价和经济损失为代价,演绎出了一出尴尬的“双输”戏码。
尼日尔军政府聘用强硬手段,虽短期对外展示了所谓“掌控权”,却令石油出口遭受重创,并在舆论与经济层面面临多重压力。
相对而言,中企在非洲深耕多年的成果也遭遇重挫,令人反思对地方局势与本土化策略的掌控是否足够扎实。
从国际视角看,这场风波或许再次印证了一个可靠原则。
只有“实力”与“规则”并行,“善意”与“智慧”相伴,才能真正铺平跨国合作之路。
如果你是中企决策者,在这样的形势下会坚守,还是撤离?选择的背后不仅关于商业利害,更是对未来合作模式的一场考验。
从这次尼日尔事件中汲取的教训,或许能为全球化的下一步进程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坐标与启示。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