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滨海讯(记者 牛婧文 见习记者 张子涵 摄影报道)攻坚克难,落实落细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主动担当作为,参与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用事实说话,以行动表达,他就是区科技局资源配置与管理室三级主任科员赵星民。

勇挑重担 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滨海新区立区之本,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焕新是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去年,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8+6”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当中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备受瞩目。在这项工程推出的伊始,赵星民便深度参与其中。
“我们要做的具体任务事项有66项,重点项目53项。为了督促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落细,还需要开展月度调度、季度总结,加强与责任部门的协同合作、合力推动有效机制,及时掌握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进展情况。光是每个月与22家责任单位来往的公文信函,就有50余封,通话百余次,汇总处理的文字材料也有2万余字。”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工程由“施工图”变为“实景图”的过程中,赵星民全面梳理繁杂浩瀚的任务指标。尽管当时汇总校对的过程十分繁杂枯燥,月底报送前还要经常加班至深夜,但是从报送材料中透出的滨海新区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却仍然让他倍感荣耀。
放眼未来产业 提升新质生产力效能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是时代赋予滨海新区的一道“必答题”。为了有效推动滨海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赵星民从未停下脚步:每月及时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督促在八个领域布局新赛道,全力推进“8151工程”,推动形成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自主信创领域创新集聚区,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组织生物医药、航天等领域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积极争创市级创新联合体,与京冀优质创新资源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构建产学研融合新模式。赵星民主动出击、从我做起,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滨海新区未来产业保驾护航。
善作善成 以实效实绩促进高质量发展
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稳居全市首位,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国科协2023—2025年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区……翻阅滨海新区科技工作的“成绩单”不难看出,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这里的创新活力动能强劲。
而作为滨海新区科技工作的践行者,赵星民也通过积极推动争取荣誉表彰、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持续为推动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智与力。
赵星民表示,今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他将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在关键之年有关键之为,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善作善成,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滨海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