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恶魔有了一张未成年的脸。
3月10日,邯郸三个初中生,用铁锹,将被他们长期霸凌的同学活活打死。
这个案件疑点重重,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埋藏尸体的坑,有2米多深。
抖音有位博主,为了探寻真相,挖了近6个钟头,中间几乎不怎么休息,才挖了1米多深。这位博主1.8的大高个,于是有人质疑这个案子是否有成年人协同作案呢?
咱没有证据不敢瞎说,不过,基于常识可以判断,一种可能是有外人协助;另一种可能是这个坑可能是之前就存在。无论哪种可能,都让人细思极恐。
这个案子发生后,好多人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毕竟,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校园霸凌,这是刑事犯罪。
有网友说:全国的霸凌者,以及被霸凌者都在等那三个人的结果。
而更多的网友也在呼吁:爱吃流量的自媒体别闲着了,查一下这三害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
在此,我必须重申一点:自媒体不是官媒,只能维持住热度,不过这种事情能维持热度也是不容易的。
再说了,猫妹闭着眼睛都知道:现在还在乡镇念书的,能有啥背景,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

法律设置的犯罪年龄处决是到14岁,这3个畜生是13岁,霸凌杀人、毁尸埋尸,样样在行。
法律只是底线,并不能解决霸凌,毕竟,砖家只会说:“他们还是孩子”。
邯郸这边还没有结果,另一边的梅州,一位13岁的男生猥亵女生,而最后官方的通报只是将男生送到专门学校进行训诫教育。

说实话,我们的未成年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杀人犯》。
一个40岁的老男人,患有不老症,妈妈去世后,他只能依靠孩子的外貌继续谋生。每到一个新的收养家庭,就会把养父母的孩子卖掉,一次、两次,次数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了。
因为害怕自己身体的秘密被发现,他会定期更换收养家庭,继续靠卖孩子疯狂敛财。
没错,他还是最后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这部电影与《孤儿怨》内核相似:人人内心,都是孤儿。
一对夫妻为了弥补逝去的孩子,就领养了实际年龄“33岁的孤儿”,来寻找些许感情寄托。
说实话,这两部电影里的坏小孩与伪萝莉,并没有高明的手段,儿童身份带来的保护功不可没,最终把大人骗的团团转。
还记得那个搞笑段子呢?
“七岁的小男孩是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可如果,有些恶童的内心早已成年呢?

再次说回到邯郸杀人案,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家庭教育,底层似乎又多了一个不生孩子的理由。
我们印象中:乡镇中学和小县城私立高中,是霸凌事件的高发地区。
猫妹回想小时候上学时,民风可一点也不淳朴,班上好多混混,不过他们基本不欺负同村的人,只欺负外地打工者的孩子。
再牛逼混混都知道,欺负同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第二天能带着全村的人,把他家门口给堵死。
再说说去年,我姐的孩子在晚托时,被高年级的孩子用足球踢伤了眼睛,如果踢得力度再大点,眼睛可能就毁了。
你可能以为这是乡镇学校,你错了,这件事情发生在一年学费超过20w的私立国际学校,名字我也可以大声告诉你们:诺德安达双语学校。
事情发生后,老师刻意隐瞒,霸凌学生的家长非常无所谓。
而且据其他住校学生反馈,很多高年级的同学会指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寝室里做这做那,你想想,这都是跟谁学的呢?
底层霸凌可以上热搜,那上层呢?
电影《二十二条》里,张译饰演一名资深严肃的教导主任,他的儿子瞒着他长期霸凌别人。你想想,是谁给他儿子这样做的勇气?
电影已经告诉答案了:“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
好在戏中的张译没有包庇儿子,可他却换了个更确定的理由去起诉被霸凌学生的家长,不觉得更恐怖吗?
很多人把问题归结于法律,本质上是没人愿意承担治理成本。

今年两会,有代表建议:加快推进0至3岁普惠性托育服务。
你们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吗?
我先给大家看张图吧——

这是网上流传的某寄宿学校,当然这还只是小学。
什么意思呢?
就好比那句催生:你只管生,自然有人给你带。
口口声声什么祖国的花朵,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那幺小的孩子,正是需要家庭父母关爱的时候,却把他们往那一丢,自生自灭。
什么学前托育,什么寄宿学校,是那么冷血,那么反人性,可盈利的是你们大人呀?
每次出了事情,不是怪法律,就是怪家长。
你知道全国有多少留守儿童吗?
——1086万(去年数据)。
这些缺乏陪伴与教育的孩子,其实都是不稳定的源头。
杀人的3个小恶魔可怕吗?
他们只是偶尔窜起来的火苗,可火苗下,早已是熊熊烈火与无尽的灰烬。
这几天,北上广等大城市都在宣布关停幼儿园。更搞笑的是,北京之前还有过报道,要清理低端户口啥的。
宁肯关闭幼儿园、关闭学校,甚至解聘教师,都不肯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和家庭分一个角落的座位。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当下,关注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刻不容缓,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迫在眉睫。
可最大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能不能和城市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甚至同一份考卷?
教育平权,到底行不行?
评论区,大声说出你的答案:
Yes or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