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来之际,国际能源舞台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变化,中石油勇挑大梁,在伊拉克西古尔纳1期油田的交接仪式上,正式接替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新任牵头合同者。
西古尔纳1期油田,是全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有超过200亿桶原油的预计可采储量,凭借每年超2500万吨的原油产量,堪称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而今,这一蛋糕的最大主导者,从美国的能源巨头,变为了中国企业。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从伊拉克能源市场撤离,到底是被中东局势的乱流所迫,还是其他隐秘因素驱使?在外界眼中,前者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在具有争议的巴以冲突中立场鲜明,坚持支持以色列,使得美国在资源丰饶的伊拉克陷入不利境地,各种袭击美军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对于美企而言,如果想不因此利益受损,卷铺盖走人或许是对于自身安危与经济利益前景最为明智的选择。
面对如此曲折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又是如何行动的呢?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沉稳的下棋者,精心筹划着每一步棋。面对中东复杂多变的棋局,中国依然沉着面对,顶住压力,让中石油接手了这一责任重大的“棋子”。中方此举,坚定地表明了在全球能源领域发展的自信心。
那么,是什么让中石油获得了如此关键的角色呢?无疑,这背后是中国长久以来坚持公平、正义的国际形象和策略的结果。在中东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中国一直坚持中立,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和在国际组织内的建设性发言,与伊拉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信任。
更进一步的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让伊拉克看到了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并与之紧密绑定了利益链。同时,中石油对外展现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也是一方面:优秀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技术,使中方在能源市场上尤为抢眼。中国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双赢基础。
中伊之间的能源合作,对于在中东布局多年的美国而言,无疑是十分眼红的,但即便如此,美国又能怎么样呢?在当前混乱的中东局势面前,美国能做的,只有尽可能保护自身安全与利益。
不过以当前形势来看,美国根本没有想到,美企退出伊拉克能源市场还不够,就连驻扎在伊拉克的2500名美军,可能也要待不住了。
近日,伊拉克政府的表态无疑又为国际局势增添了一抹不确定性的色彩。据伊拉克总理媒体顾问透露,伊拉克政府打算加快与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展开谈判,探讨其军队从该国撤离的可能性。
那么这会是伊拉克新的和平曙光,还是安全真空的开始?
伊拉克对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或许超乎寻常,伊方声称,伊拉克政府致力于加快与国际联盟的对话,以便后者从伊拉克全部撤出。现在伊拉克的技术团队,已经在和联盟国家进行谈判。
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已经开始监督该国武装部队的构成,为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军队撤出后做准备,这无疑反映了他坚定的意志。他此前确认,伊拉克有着坚定的立场,那就是职责已经完成的国际联军,应该结束在伊拉克的存在。
这里提到的国际联盟,指的是在美国领导下,于2003年进入伊拉克的多国军事合作组织,其中包括美、英、法、德、加、澳等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该国际联盟的军队之前被派遣至伊拉克,以帮助其打击极端组织,并在此期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定义“成功”?如果是通过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造成数不胜数的伊拉克平民伤亡,以及给伊拉克基础设施和经济造成严重打击来衡量,那么这种“成功”未免太过沉重。
这是伊拉克方面坚持国际联盟军队撤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美军在伊拉克的危险举动,也是关键原因所在。四年前伊朗将军苏莱曼尼在伊拉克被美军暗杀,无疑点燃了地区紧张局势的火药桶。就在近日,美军在一次空袭,再次炸死了伊拉克民兵部队的高级指挥官。
该指挥官所在的民兵部队,是受伊拉克政府支持的组织,因此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化了美伊两国间的紧张关系。伊拉克总理公开强调,该组织是伊拉克正式军事组织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国家保护。而美军的相关举动,已经越过了国际联军所应该遵守的规则。
不过面对伊拉克方面的谴责,美国还在为自己辩解。五角大楼强调,是伊拉克邀请美军,帮助打击其国内极端组织。美国仍有2500名士兵驻扎在巴格达,所以可以自行采取“自卫”行动。
可就算美方态度坚决,但伊拉克现在也不是软柿子,终结国际联盟军队在伊拉克的驻扎,看起来正逐渐成为现实。这不仅是一种伊拉克结束长达二十余年有外国军事力量介入的象征,更可能是伊拉克寻求全面恢复国家主权的关键一步。
普遍声音认为,国际联军的存在,对伊拉克而言是最大威胁,尤其是美军,加剧了伊拉克内部的紧张关系,也加大了伊拉克因为有外部军事力量干预,而爆发未知冲突的可能性。
而回到一开始提到的中伊能源合作的话题,伊拉克如今能作出这番表态,对中伊能源合作是有积极影响的,毕竟伊拉克国内局势稳定,和中国的合作也能加速推进,换句话说,伊拉克 要求国际联军撤出,也像是给了中方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