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逾四成家庭为“一人户”

2024年01月04日16:41:03 国际 9339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韩国行政安全部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韩国大约42%的家庭属于“一人户”,这一数字刷新纪录。

韩国逾四成家庭为“一人户” - 天天要闻

2022年8月3日,行人在韩国首尔光化门广场过马路。新华社记者王益亮摄

韩联社援引上述统计数据报道,截至2023年12月,韩国登记在册的家庭总户数约为2391.5万,同比增加0.9%。其中,一人户家庭为近994万户,比一年前增加约21万户,是韩国家庭总户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人户家庭2022年12月为近574.5万户,到2023年12月增至约586.61万户;三人户家庭从约401万户增至将近403万户;四人户家庭从约325万户减少至约314.88万户;五人户家庭从约77.6万户降至约74.3万户。

与此同时,韩国家庭的户均人数也从2.17减至2.15。

一名行政安全部官员说:“未婚人士和独居老人持续增多,使得一人户家庭占比超过四成。”

2021年一些调查显示,一人户增多甚至改变了韩国人的饮食习惯。由于独居者煮米饭“多了吃不完、少了不好煮”,街头巷尾面包店又很多,“舍米饭逐面包”的人越来越多,造成韩国人面食摄入量增加,大米需求量减少。

韩国逾四成家庭为“一人户” - 天天要闻

2023年12月22日,游客在韩国统营海边观景餐厅用餐。新华社发(杨畅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韩国人口在首都圈扎堆的现象已经持续数十年。韩联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韩国大约44%的家庭住在首都首尔和京畿道一带。

近年来,韩国社会晚婚、不婚现象增多,未婚单身人员和独居老人等日益增加,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低等问题。

据韩国行政安全部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年,韩国出生人口只有大约23.5万人,创历史新低。2023年12月韩国新生儿数量不足1.7万人,刷新有记录以来的单月最低纪录。

截至2023年12月,韩国全国总人口约为5132.5万人,比2022年同期减少约11.37万人。

韩国统计厅2023年12月发布有关人口形势展望的报告,显示韩国人口在2020年达到约5184万的峰值,之后每年死亡人数都超过出生人数,按此趋势估算,50年后韩国总人口将跌至约3620万,其中近半数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届时韩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杨舒怡)

【来源:新华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俄乌冲突暴露短板,俄罗斯周边危机四伏,破局之道在哪? - 天天要闻

俄乌冲突暴露短板,俄罗斯周边危机四伏,破局之道在哪?

俄罗斯什么时候能看穿,这个世界很现实,因利而合,因利而分,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俄罗斯总统普京看穿了这些,就能坦然的面对,美国对乌克兰援助,西方对格鲁吉亚的挑唆,波罗的海3国的反复,亚美尼亚的翻脸,阿塞拜疆的决裂。
一边庆祝,一边抗议 - 天天要闻

一边庆祝,一边抗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4日在白宫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以此作为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同一天,美国全国多地举行反对特朗普政府移民、经济和外交等政策的示威抗议。7月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
18岁男生庆祝与女友同居,表演后空翻失败,头部重创身亡…… - 天天要闻

18岁男生庆祝与女友同居,表演后空翻失败,头部重创身亡……

近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18岁少年桑尼·布伦德尔在庆祝与女友开始同居生活时,因表演后空翻失误导致头部重创,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桑尼·布伦德尔6月24日,桑尼刚搬入新居,最近还找到一份建筑工人的工作,在轻轨的混凝土区域施工。为庆祝人生新阶段,
市残联开展庆“七一”专题党课活动 - 天天要闻

市残联开展庆“七一”专题党课活动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近日,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崇波同志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党课结合残联系统的三个典型案例,从政治、履职、作风三个方面,引导大家认识残疾工作的特殊性,准确把握政商交往的尺度,涵养品行注重小事小节。
自然资源部总工何广顺一行到滨州港开展调研 - 天天要闻

自然资源部总工何广顺一行到滨州港开展调研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7月4日下午,自然资源部总工何广顺一行到滨州港开展调研。副市长杜玉杰参加调研及座谈。会前,调研组对滨州港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滨州港的航道建设计划、疏浚物处置现状等重要事宜。期间,听取了关于滨州港近年来建设与发展情况
倾情倾力 擦亮“藏东明珠” - 天天要闻

倾情倾力 擦亮“藏东明珠”

三载春秋,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韧,在医疗教育、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深耕不辍。他们带来的,远不止资金与项目,更是发展的理念与希望的种子;留下的,不仅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有成长壮大的人才队伍和用行动浇灌出的民族团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