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半月谈》报道,在基层工作中,考核指标泛滥、导致干部负担过重、形式主义蔓延的情况仍在一些地方存在。此类现象使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大把时间花费在繁琐的文书工作中,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与状态。
在某些情景下,考核指标的压力,使基层过度重视留痕,诸如理论宣讲等工作,不再是为了服务群众、将政策宣传到位,而变成了满足考核的刷分工具。
据报道,在考核指标的驱动下,一些地方不得不特地分派人手,专门从事填表报材料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往往是年轻干部,他们被戏称为“表哥”“表妹”,看似调侃的语调背后,充满了无可奈何的苦涩。
此类形式主义之弊,不仅影响了基层治理的实效,也关乎青年干部的成长与发展。
在基层,一些干部可能不可避免地陷入“表哥”“表妹”的称谓中,这种关系网络往往是权力交织和亲情纠葛的交汇点。然而,这样的亲情关系究竟对基层干部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是否还有足够的工夫去真正做实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亲情关系的形成可能使基层干部面临着更多的复杂利益纠葛。作为“表哥”“表妹”,基层干部可能难以摆脱家庭成员的期望,可能被牵扯进亲戚之间的矛盾。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在亲情和公事之间做出选择,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其次,亲情关系可能影响基层干部的决策和公正执行职责的能力。在处理事务时,如果与亲戚有牵扯,基层干部可能会面临公正与私情的矛盾。为了避免得罪亲戚,他们可能不得不在推动实事之间踌躇徘徊,这势必影响到基层事务的高效办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表哥”“表妹”关系都是消极的。亲情关系也可能成为基层干部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他们在工作中提供更多资源和帮助。关键在于如何在权力与亲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工作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干部需要思考如何规范自己的家庭关系,避免权力滥用和职务失范。政府部门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基层干部能够在没有私人利益干扰的情况下,更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基层事务的发展。
总体而言,基层干部沦为“表哥”“表妹”并非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如何在这样的关系网中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对工作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通过合理规范亲情关系,基层干部有望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真正做到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