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2022年09月08日00:23:26 国际 1503

9月5日下午,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战略传播论坛“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在江西南昌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学者,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台办、腾讯等业界专家出席,共同就中国的政治传播、国际形象塑造、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专业研讨,为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思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治国理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洪波和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冠文分别主持论坛上下半场。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论坛会场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徐秀军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秀军认为,百年变局与全球疫情相互交织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着国内基础弱化、参与理念分化、制度体系失灵等方面挑战。新形势下,中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新型全球治理观的践行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引领者和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的建设者,为此,中国应着力推动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谐共融、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协同推进、国家(政府)与市场角色动态平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邱凌发言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邱凌认为,树立战略传播理念对推动中国国际传播在新时代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战略传播具备“聚焦、聚合、聚积”等特性,意味着传播目标性更强、资源整合力度更大、传播时间和效果具有长期性。中国应进一步转变传播理念,从国际传播转向战略传播,通过系统规划和多元渠道更好向国际社会介绍全球发展倡议,争取国际话语权,寻求国际社会更大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刘宏松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中,应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国际制度、以真正多边主义为核心的元权威决策机制三个层级。对此,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既要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需要根据具体议题采取不同的国际制度建设路径,同时要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周云倩发言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周云倩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最佳议题,有利于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脱贫攻坚的报道中,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和多媒体链接的传播渠道,展现出中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团结互助形象、“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形象、“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积极发展形象、“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友好大国形象。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张雨辰发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海外华文传播负责人张雨辰认为,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提高其国际舆论影响力,需着力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突破固有中华文化传播思维,二是构建从国家到社会多层次的对外话语组织体系,三是丰富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对外话语内容体系,四是以新媒体介质为支撑搭建立体话语网络,五是提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的价值观念认同。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黄日涵发言

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黄日涵表示,在新媒体时代,Z世代成为获取信息资讯的主体,是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来源。目前,国际舆论形势复杂严峻,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新任务。为适应新时代、新生代、新媒体,中国的国际传播应从转变传播思路、争夺舆论阵地、改变叙述方式、强化配套措施、统筹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王洪波主持上半场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张冠文主持下半场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胡沈明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胡沈明表示,当前,中国致力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发展大局和交流性的全球空间,因此中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常遭遇文化折扣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需要构建主体化的叙事,通过塑造虚拟的存在感、呈现理想化的状态,以及全景式参与等方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郭建华发言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主任郭建华提出,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中,对台传播是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台办官方新媒体“京彩台湾”自2017年8月上线以来,通过权威的资讯发布、生动的人物故事、灵活的宣传方式、多样的圈层文化、专业的舆情研判,形成积极、有效的对台传播。今后应从针对不同受众开展差异化传播、善用传播技术和传播策略创新内容生产、多措并举夯实人际传播基础等三方面更好构建对台话语叙事,有效开展舆论引导。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赖祎华发言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江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赖祎华提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中国的对外传播“误解”“误译”现象时有发生。应发挥江西文化大省的优势,由省外宣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相关资源和专业力量,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水平的江西文化核心术语诠释及外译协的统筹调机制,提高江西对外话语叙事水平,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易妍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易妍提出,政府记者招待会是中国治国理政话语传播的重要场合,是重要的政治新闻信息源,今后应重视记者会作为对外传播的制度化平台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议程设置策略,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国际舆论引导。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陈雅莉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雅莉认为,时尚话语权有助于提升一国的国际吸引力。加强中国本土时尚的国际传播能力,应从增强本土时尚编码者的符号创衍和传播能力、提升本国时尚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国际话语权,以及强化时尚中国形象的自塑能力等三个方面着手,从而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治国理政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分论坛举办 - 天天要闻

▲张彦发言

腾讯数字舆情部高级研究员张彦表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严峻,未来可探索以按需生产和规模化生产为着力点的“乒乓球化”出海路径,重点围绕已有一定海外市场基础的游戏、短视频、电竞等数字产业,加大产出符合海外受众需求的内容产品,从而提高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 天天要闻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天刚蒙蒙亮,哲古社区牧民曲扎迫不及待来到羊圈,拿着奶瓶给新出生的小羊羔喂奶,顺便为刚刚生产的母羊开起了“小灶”。“家里养了230多只羊,这几天已经产了30多只小羊羔,大概4月中旬产羔将全部完成。”曲扎说,接羔保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很辛苦,想到牧业增产,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 天天要闻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猥亵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在地铁车厢内对女性进行骚扰,整个过程被目击者拍下并迅速传播。事发后,这名男子在24小时内被公司解雇,成为2025年上海第一例地铁猥亵案的“主角”。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 天天要闻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4月11日,由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长春人文学院、吉林城市融媒主办,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中国网东北振兴频道、搜狐吉林融媒体中心承办,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省时尚产业联合会协办的“校会媒协同,产学研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揭牌暨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春人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 天天要闻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市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严查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教育一群”,切实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