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馆
一场秋雨一场寒
夏天悄悄过去
它留给你的印象有什么?
曾经的高温+汗湿的衣服
还有半夜嗡嗡的蚊子……
8月20日“世界蚊子日”
虽然挂名为“蚊子”
但它并不是为了纪念蚊子而设立
而是用以提高公众对疟疾
以及其他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
“世界蚊子日”的由来
1897年8月20日,英国微生物学家、医生罗纳德·罗斯在实验室里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由于这一发现,他在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中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一直到现在,人类还是未能找到很好的疟疾疫苗,但罗纳德的研究至少指出了一条避免感染疟疾的好方法:远离蚊子的叮咬。因此,人们便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蚊子日。
当然了,蚊子的“罪证”可不只传播疟疾这一条,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和登革热等均有它的参与。这样看来,专门提出一个日子来“纪念”它,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蚊子靠什么来精准“打击”人类呢?
其实,蚊子的定位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嗅觉、视觉和温度,掌握了这三项基本功能,蚊子还真就不愁找不到猎物!
人体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多种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可以随着外界风向、人体移动和呼吸气流形成羽毛样的小气流,也称之为羽流。而蚊子的下颌器可以通过受体感受到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形成的羽流。所以,蚊子只要盯住,哪里有羽流,哪里就可以找到人了。
除了嗅觉,视觉也是蚊子追踪人体的一大途径,在相对近的距离,由于蚊子的趋暗习性,它会通过视觉途径更倾向于攻击黑色物体。这也是为什么穿深色衣服的人更受蚊子欢迎的原因。
还有更明显一点就是通过温度来追踪人体的所在,这一点在晚上的时候会尤为明显,大家肯定都体会过,开了灯找不到蚊子,关了灯却总有一群蚊子在耳边嗡嗡叫的情景,真是一只蚊子都没看见,脸上的巴掌印倒是添了不少。
这是因为当我们关灯睡觉时,后脑紧贴枕头,热量会相对增加,所以蚊子会根据人体的热量寻找而来,嗡嗡声也就随之而来了。开灯后,灯散发出的热量会干扰蚊子的判断,让蚊子躲在角落里不敢乱飞。而关灯后房间里最大的热源就是人体了,蚊子就可以进行精准定位了。
蚊子嗡嗡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蚊子一没肺,二没鸣管,这嗡嗡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蚊子的翅膀了。在飞行寻找目标时,蚊子的翅翼振动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到几百次,能够推动空气快速来回运动,它的嗡嗡声也就是从这儿来的,至于为什么只有飞到耳朵旁边才能听到,那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能听到的范围也就只局限于耳朵附近。
对于整天与我们“斗智斗勇”的生物
我们了解越深
赢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世界蚊子日
对蚊子说“再也不见”!
制图:祁芳竺
校对:于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