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在陕西洋县华阳镇的河道内,发现一头死亡的大熊猫。这头大熊猫位于河道中央的石滩上,由于死亡时间较久,腐烂非常严重,大部分皮毛已经脱落。至于内脏已经完全腐烂,现场臭气冲天,一些人已经忍不住开始呕吐了。
根据这样的情况,专家推算出这头大熊猫大概死亡了20多天的样子。为了弄清这头大熊猫的死亡原因,民警调取出附近5公里内的野外监测红外线照相机,排除了人为猎杀的可能。既然不是人为的原因,那就是自然死亡。
关于大熊猫的介绍
大熊猫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唯一的哺乳动物,它们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大约在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重通常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左右。很多人都认为大熊猫是吃素的,其实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2019年11月12日,2019大熊猫最新数据发布,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600只。由于大熊猫非常珍贵,所以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如果不保护好,以后的小孩可能只能看图片或者标本了。
大熊猫死亡的原因
1、遭受袭击
虽然大熊猫是吃素的,但是它的战斗能力依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它的大爪子,如果被它拍中肯定也会受伤。不过一些特别凶猛的动物就不惧怕大熊猫,比如老虎、狮子、熊类以及豹类。这头大熊猫有可能是和某些大熊猛兽战斗,然后受伤逃离,最终因为伤势太重死在了河道内。
2、自然死亡
据相关材料记载,大熊猫最常见的疾病分别是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如果在野外生活的大熊猫身患疾病,又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那么时间一久,疾病就会要了它们的生命。相对于在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在动物园中的就相对幸运了,无论是生病还是食物都无需担心,所以它们的寿命也会比生活在野外的要长。
3、饥饿死亡
平常我们去动物园观看大熊猫的时候,基本上它们都是在睡觉,很少会看见它们活动,除非在进食的时候,不然都是趴在地上的。有些大熊猫因为懒惰,不去寻找食物,最终导致自己被饿死,这样的大熊猫基本上都是被直接淘汰的。
关于大熊猫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几千年前,大熊猫是非常勇猛的,据说是蚩尤的坐骑。传说中蚩尤饲养有两只大熊猫,一只当坐骑,一只当宠物,在逐鹿之战时,蚩尤误把大熊猫当作作战熊猫,最后失败而归。如果当时出战的是会战斗的那只大熊猫,说不定蚩尤就胜利了,不过这都是传说,无法判定真假,当做故事听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
人类之所以要保护大熊猫,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历史年代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例如大熊猫,一旦消失后,将产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与损失。而且如果不保护好这些稀缺的动物,以后我们的子孙就看不到大熊猫这种活物了,有可能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观赏了。
人们希望通过保护大熊猫这一伞护种,为与大熊猫共享生境的包括金丝猴、羚牛、麝、红腹锦鸡、珙桐、连香树等珍稀物种提供庇护,从而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然而, 目前从猛兽在大熊猫保护区消失的现象来看,我们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似乎未能很好地为其他大型食肉猛兽提供保护伞,这一现象值得反思。
我们应在继续保护大熊猫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大熊猫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伞护种,以及如何建设自然保护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保护大熊猫这种行动,希望全民参与,不要去伤害它们。
结语
保护大熊猫,人人有责。除了大熊猫之外,一些我们常见的野生动物也需要保护,不然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不过由于以前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导致以前常见的现在也销声匿迹了,这点需要好好反思了,再这样下去,真的就危险了。
#陕西大熊猫##陕西爆料##陕西一野生大熊猫河道内死亡##警方回应大熊猫死亡非人为猎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