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村一直是介休市的一个大村,村里第一大姓就是宋姓。我们从小就听说了很多关于张良宋氏家族的起源和各个朝代的精英人物,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我们都是张良宋氏后人,都在张良村出生、长大,现已都到了知天命和耳顺之年,觉得应该把张良宋氏宗谱和人物历史整理成册以示后人,也是作为张良宋氏这一代后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编辑张良宋氏宗谱是由我和族人宋建平、宋卫东于2018年初共同商议发起的,2021年初地方史爱好者、张良宋氏女婿闫继亮也参与到资料收集和编撰工作中,2022年3月我们又聘请介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全先生作为整个编撰宋氏宗谱的指导者,至此上述五人正式组成了张良宋氏宗谱编撰组。
从2018年初至今,我们的收集资料和编撰工作走过了五年历程,在编撰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众族人的支持配合下,《张良宋氏宗谱》即将付印成书。五年来,一段时间由于疫情影响,出门走访受阻,造成收集资料不便;同时也由于少数族人对编撰宗谱的认识不足、配合不力,也增加了收集资料的难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内乱,那个阶段“破四旧”狂热,许多群众迫于当时的形势和保护意识的不强,许多历史资料,比如在农村记载各家字辈的“神则”、“牌位则”,涉及家族事实记载的书籍资料、文物字画、门头牌匾等遭到了严重的损毁,这些珍贵的资料永远封尘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里,加之许多宋氏家族老人的离世,都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
编撰宋氏宗谱目的在于正本清源,流浚祖根、理清血脉,有了宗谱可使我们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凡修宗谱旨在弘扬家风、继承家训,承先人之优良传统,励后人之奋发志气,使我张良宋氏族人能仰承先灵、继承祖训,发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蓄德行善、尊老爱幼、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所有这些朴素的想法,对我们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五年来,我们从发动宋氏族人收集各自家族资料到深入各家各户详细探讨核对,从在村中收集到去外地走访、考察,从电话联系到短信微信深入交流,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无数族人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这项工作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反响,这些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认真谨慎的把这部宋氏宗谱编撰好,了却发起人的初衷,给张良宋氏族人一个圆满的交待。
一、张良宋氏宗谱资料的历史状况和现状
通过这几年来资料的收集整理,张良宋氏从历史上就没有家谱和文字资料记载。历史上宋氏家族代代相传主要以各个家族的铭旌和牌位,在一两百年前主要由五个宋氏支系祠堂拜祖相互传承。经过时代的变迁,现已成为了传说,很多族人根本无法叙述自己祖辈事迹和来历。由此,我们编撰组原计划以宋氏五个祠堂为主线逐步展开收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了,特别是清未民国初期逐步外迁来四户同姓不同宗的宋姓族人,尤为难觅宗迹。经编撰组研究决定,本着“谨慎、准确、认真”的原则,以现有宋姓人口为起点从下往上挖掘字辈,收到哪辈算哪辈,并要求配偶入谱,也要把不同宗之宋氏族人一并加以收集整理。
即便如此,因历史久远,从现有族人中收集的资料,诸如外迁亲人和工作地点,因各种缘由或有间断,常知亲人长辈名字,而不知家庭成员情况,由此我们这次的编撰内容也不完善,误差也会不少,加之水平有限,失误难免,盼后人知者补缺,以求宗谱逐步准确完善。
二、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
(一)、张良宋氏家族现搜集到族人的世系关系全部入册,共分四个宗系;一为陕西—孝义吐京;二为介休西大期村;三为介休顺城关村;四为介休连福村。
世系表入男性980位,入配偶606位(其中: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入男性892位,入配偶550位;西大期村、顺城关村、连福村四家,计入男性88位,配偶56位)。从统计数字表明,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占入册人数的91%,其他占9%。有铭旌的两家,为宋成芳家族和宋绍铇家族,字辈图排列最多13世,次者7至9世,一般4至6世。
1、设置字辈图主要表明,图中人员是近亲族一个支系,也能明确本支族的辈份; 2、设置世系表主要记录的均为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配偶。
(二)、资料中几个需要说明的情况:
1、宋锡山家族,根据宋焕庚手书记录:宋美为其家族始祖,但没有记录是否是陕西—孝义吐京系家族的始祖,此无法考证。记录中也无二世至十六世的记录。由此在编撰整理中,我们只是按照字辈图中显示始祖,从十七世宋树仁立为入谱一世祖。
2、宋贵盛、宋贵龙家族,其家有祖传“宋国耀国子监证”,他们认为宋国耀为其先祖。编撰组研究后决定,理应在图中显示,表中不写,以宋贵盛、宋贵龙为入谱一世祖。
3、宋廷魁是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确系我张良宋氏族人。据《山西历史人物传》、清乾隆版《介休县志》“人物”载:宋廷魁,字其英,孝廉邦和之子;在“孝义”载:丙午科,宋邦和,举人。宋廷魁有多部著作和诗词书画存世,2019年介休史志办还翻版其著作《介山记》,两百多年来为世人瞩目,尤为可贵。但在收集资料中未查到其后人一丝信息,实为遗憾,待后人考证吧。宋廷英也确系为我张良宋氏族人,其商贾有道、乐善好施,不仅见于嘉庆版《介休县志》“人物” “艺文”,更有平定州修路石碑为凭,现村委院中还留有其墨宝门匾。
4、本宗谱字辈图和世系表难免有所遗误,还待后人考证填补。
三、张良(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张良村时间的探讨
张良宋氏现存四宗族,宋世统为介休西大期村宋家,西大期宋氏宗族有完善家谱,宋锦世家后人和宋世统家为一族人,宋贵盛、宋贵龙后人为西大期宋氏宗族;宋保福后人称其为介休顺城关村宋氏宗族,宋世英后人称其为介休连福村宋氏宗族,这几户宋氏宗族的先祖,均为清代迁至张良村,再具体到年份很难,在此都不再深究,均按其叙述为记。由此本宗谱中宗系的称号,就以分别同姓不同宗作为标记。
陕西—孝义吐京之宋氏,没有家谱也未找到更多资料,时间久远,只能依据流传下来的口传信息和收集到文字旁证及历史遗留下的实物进行探讨:
1、陕西—孝义吐京之宋氏族人相传“我们为十三里七甲”的口头信息,经对应清代《介休县志》,里甲制是明朝行政管理体制,证实宋家祠堂为明代创建修建。
2、宋焕庚给后人手写资料显示“始祖宋美”,至今为23世。若一世按25年计算,应为明代正统年间(1447年),至今575年,若一世按27年计算,应为明朝永乐年间(1401年),至今621年。
3、交城子夏山之宋仁石碑,记述其为张良人氏,碑刻时间是其去世后2年,即隆庆六年(1572年),至今已430年。
根据以上三方面信息综合分析,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应该在明代永乐--正统年间迁徙到介休张良村,至今600年左右。
四、对“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及发展延续梳理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王朝后,因多年战乱、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为了发展生产力,明廷实行移民政策,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此时发生。明廷将百姓从人口密集处迁往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之地,并免收三到五年的农税,鼓励百姓开荒种粮。“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祖就在这样背景下,从陕西迁徙到山西。由此可知宋氏始祖不是逃荒落难,而是因大势所趋为家族的生存发展而迁徙的。
“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先祖先从陕西迁徙到孝义吐京,部分人在那里生存了数年后,认为当地不适应发展或萌发去外地发展的想法,兄弟二人迁徙到介休,兄留在张良村,弟去了史村,因此本宗宋氏与史村宋氏为一宗支。
当时张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陕西—孝义吐京”宋氏迁徙到张良村,生育了六个儿子,逐步发展成了不小的家族。村中至今还流传着“先有程薛二户,后有宋刘两家”,程薛是最早在张良住居的较大家族,程姓没留下什么遗址,薛姓至今在大西门有“薛家巷”,刘姓主要居住在村东,而宋氏家族逐步发展成了张良村的第一大姓,人口居村之首。
“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始祖带领全家在张良村发展奋斗若干年后,始祖故去,后人将坟地选在村东北“宋家茔”,且建起宋家祠堂,民间称一支宅式总祠堂。后子孙各家人丁兴旺,又先后修建了二、三、四、五支宅祠堂,入籍张良,为“十三里七甲”。
封建社会对户籍管理非常严格,入籍于落户之地是全族人非常高兴和重要的事。由此“陕西—孝义吐京”宋氏户籍沿用几百年的“十三里七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明末清初,“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发展到鼎盛时期,从始祖到张良村已二百多年,家族庞大人丁兴旺。相传“小宋氏”族人就是在此时入籍宋姓,成为“陕西—孝义吐京”宋氏一支。 在清“康雍乾盛世”的二百年间,“陕西—孝义吐京”宋氏更注重商业和文化教育,出现了著名商贾宋廷英。民间盛传其做的是朝廷的生意,在乾隆年间,宠臣和珅把宫中“景泰蓝供瓷”赠予他,宋廷英回乡梓后,每年在五月初八张良村庙会上就会将供瓷展出,以示荣耀。1798年宋廷英出银1200两,修建了平定州西天门的道路,方便百姓,当地人立碑纪念。他去世后葬于村北“立马头”,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有人着意挖掘搜寻,但无果而终。
学而优则仕,封建社会商人相对低人一等,,若想得到世人认可就必须有“功名”。“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优秀子弟也逐渐走向仕途。清雍正丙午年宋邦和中举人,光绪甲午年间宋绍徽中举人……如此人杰不胜枚举。
清末民国时期,“陕西—孝义吐京”宋氏因战乱等因素逐步走向衰败,家族也出现穷富不均的现象。有外出做生意的,也有留在村中务农的,因此族人留在北京、上海、武汉、太原的甚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四清”运动时,连福地区有这么一段顺口溜:“张良村是大村,地主富农会道门,一村就有多半村,不够了填上生意买卖人。”这生意买卖人就是“陕西—孝义吐京”的宋氏族人,侧面说明了一个大家族对于一个大村的经济结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解放后,张良宋氏又涌现出了许多各行业的英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贡献,让我们看到了张良宋氏宗族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蓬勃向上、永不凋零。
在收集资料和编撰宗谱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张良宋氏家族许多鲜为人知、可歌可泣的伟大足迹和优秀人物。几百年来,宋氏家族中有1798年清朝时慷慨解囊修路为民的商人;有在清朝时著书立传著有《介山记》的剧作家、诗人;有在民国时兴办水利的乡贤;更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奔赴抗日前线,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还有在建国后为张良村发展付出心血的广大宋氏家族的干部群众;还有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出贡献的宋氏家族后辈。
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对宋氏家族优良家风和高尚品德精神提炼学习的过程,期盼宋氏族人在今后的岁月里将它们发扬光大;也期盼宋氏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岗在何位,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故土、不要忘了浓浓的乡愁,共同为建设和谐、美丽、富强的张良村,共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