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目前各地感染感染高峰有所回落,不过感染后的人数还是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阳性比例占到了76%左右,这个数字是比较惊人的。我仔细看了一下调查情况,这份调查参与的人数在5182人,样本数较少,只能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大家实际生活中说,“阳”了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毕竟这个“小奥”的传播性强,与感染者有接触,尤其是在社交距离以内的接触,基本上是跑不脱了。
以上差不多就是我们大陆这边的感染情况。
那么海峡两岸的另一岸——台湾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要知道,我们大陆管控的放开在国际上属于很晚的一批,而台湾就比较早了。
台湾目前的感染以及死亡人数都在不断上升,而且不少民众已经出现了二次感染。除常规的上呼吸道感染,有不少居民还出现了其他的不适症状。
这样的情况出现,不由得让人担心起了“长新冠”、“后遗症”问题。
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其实在台湾也有这样的质疑,岛内一位重症科医师也有发布类似的言论,这个问题可能落在每个人身上,与大家息息相关,自然也在网路上引发“轩然大波”。
他说了什么?
这位医生叫黄轩,事情的开始就是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美国一所研究机构的报告。该篇报告大致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新冠患者在感染之后,其肾脏、脑部以及心脏都容易出现加速老化现象,尤其是经确诊“长新冠”以及重症住院人群。
要知道,这三个部位可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而且轻症患者可能也难以“幸免”。因为在二次、反复感染中,器官加速老化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其中提到的加速老化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的共识——人是注定会生老病死的。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会下降,我们的皮肤会松弛长皱纹,我们的器官功能也会衰退。
这个衰老过程是无法避免的。
所谓的“永葆青春”也就是延缓这个衰老过程。这就像是游戏里的满血条,随着过关斩将,会慢慢下降。
一般速度下,我们的肾功能会在3-4年内下降3-4%。但是新冠就相当于助推剂,可以把这3-4年缩短为1年!
这其中的机制,这位医生也根据自己所学和查阅资料给出了两个要点。
1 . 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引起炎症反应,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容易产生血栓,堵塞重要脏器。
2.激活体内微生物活跃,这可能导致体内微平衡破坏,加强免疫反应,甚至出现免疫系统攻击自己器官。
这样的消息,相信每一个感染过的朋友看到都是心中一紧,因为自己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本身体质比较差,而且感染后不适症状持续的朋友,甚至于有些朋友已经开始焦虑、后悔、害怕种种情绪涌上了心头。
那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 台湾目前疫情形势。
这一点我在文章之初就有提到,不过讲得也比较笼统。
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实台湾早在21年的下半年,就采取了要逐步放开管控的措施,直到22年4月份,开始了逐步的“全面放开”。这点也是之前说到的台湾放开较早。
正是因为这点,他们的感染趋势能从数据中分析一二。在22年的十一月,这一年累计确诊患者有800万例,是全岛人口的1/3。目前每天都有双位数的死亡病例。
这样看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
那累积到今年1月有多少呢?14898例。这个数据还是来自台湾官方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的数据。
而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它的二次感染力有6.6%。这个数字其实也不低,还是有中招风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的二次、多次感染风险上升。黄医生作为一名重症科的医师,其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已经见到了不少二次感染的案例。
科学研究支撑。
这位岛内医生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他分享的那篇研究文章。
这个研究是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临床流行病学中心主任,一位叫阿利的博士提出来的。
他收集了国内各地数百万人的数据,对他们的那三个部位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并得出了上述的论断。
这是经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现在也很难反驳。
不过在这点上,宝岛当局的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进行驳斥。称这项研究具有滞后性。
确实,一项研究的开展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该项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是阿尔法、德尔塔的毒株,而现在已经是奥密克戎了。
前者的致病力可比奥密克戎强了不少,这三者之间对器官的损伤有无差异,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短时间内我们也很难有明确的论断。
所以,现在“奥密克戎”会不会成为我们器官衰老的助推剂,这个问题是很难下绝对的结论的。
那他到底说得有没有道理?
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可能对于大陆来说,台湾的情况也有一些警示意义。这位黄医生主要是从目前的感染形式、自己工作所看到的状况以及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参考作为出发点来发表看法的。
他以及他列举的文章所表明的论断,可能现在确实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表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本意上只是从这些点出发来呼吁大家提高警惕,防止二次、多次感染,可能无意造成大家的恐慌。
这其实是没有问题,而且在目前感染形势下对民众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他们会更积极地去保护自己。
而且目前临床上存在“长新冠”、“后遗症”的情况不在少数,二次感染、多次感染可能对于那些首次感染症状重,且长期存在“后遗症”的感染者、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来说真的很要命。
再者是目前国内外都有新冠诱发或引起血栓疾病、或者其他后遗症的报道以及研究,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说二者之间就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在研究中这个也是很难证明的。
但是这二者之间有没有一定联系呢?这个我们也是不能否认的。
在未知的风险面前,提高警惕,总是不会出错的。
参考文献
[1] 胡芳芳赵燕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后遗症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9).
[2]周澧秦川.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凝血异常机制与中医血瘀证候[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2(01):89-96.
[3]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发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