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未走进中山市南区街道沙涌村,远远就看到写有“宋帝遗迹”的沙涌牌坊屹立在村口,寥寥几字就彰显出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

沙涌牌坊。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走过牌坊进入沙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现代气息十足的建筑——中山市南区文旅众创空间(下称“南区文旅众创空间”),与沙涌村的古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区文旅众创空间的新颖,这里聚集的众多寻求梦想的文旅行业创业者们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很多新鲜气息。
近年来,中山市南区街道正凝聚青年力量助力文旅产业振兴,坚持以文化人,推进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当前正着力打造中山特色精品示范村的沙涌村也在思考如何答好“新旧融合,相互促进”这个命题。
| 小小土地上有大故事

沙涌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辖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沙涌村有着800余年历史,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马南宝先祖马驿、马驳从新会县城金紫街迁居到此地,因村旁河涌多沙,故名“沙涌村”。
沙涌村涌现出南宋民族英雄马南宝、民族百货业先驱马应彪和现代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等名人,行走在沙涌村中,可以领略颂扬南宋民族英雄马南宝爱国爱家精神的“宋帝遗迹”和“侍郎故里”大牌坊的魅力;也可以在游走马公纪念堂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百货先驱马应彪的艰苦奋斗创业史和他的爱国爱乡情怀;还可以寻迹马乐山工作室,感受一代手模大师的创意与匠心。

马乐山工作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沙涌村是“中山市旅游特色村”,沙涌历史文化街区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形成于清末民初,布局模式是采用街巷的形式,注重街巷风水,许多小巷散布其中,共同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区格局,南起教忠街、应彪路,北至长兴街、横岭九街,西起仁和三巷,东至泽秀街,面积15.97公顷。

在明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街区内拥有马公纪念堂、镇龙阁、在明书塾、南宝大街民居群、南源堂、恩重纪念堂、在明亭、一元堂等历史建筑,建筑多运用“中西结合”“外洋内中”的建筑手法,形成融中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 文旅设施带来新鲜气息
今天的沙涌村除了历史气息浓厚,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引进茶室、私房菜、手作人工作室等对年轻人充满吸引力的设施,南区文旅众创空间也设在沙涌村。
“我们这些年十分注重为沙涌引入新鲜血液,为前来沙涌创业、就业的年轻人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沙涌经联社党支部书记马杰良说。

中山市南区文旅众创空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刚走进沙涌就能看到旁边一栋颇具现代气息的建筑,走进其中,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来自中山市各镇街手艺人制作的文旅产品,这里就是南区文旅众创空间了。空间定位是“为创客成长成才、创业就业搭建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当“创客”“创业”等颇具活力的词语与沙涌村产生碰撞的时候,也为这座800多岁的村庄增添了青春的气息。同时,沙涌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给文化领域创业者提供了极佳的创业氛围。
南区文旅众创空间内设有办公区、会议室、路演厅、产品展示区、接待区、休闲区等功能区配套设施,为入驻空间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辅导、项目路演推介等服务,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
“公司去年入驻众创空间,现有员工30余人,主要是做短视频营销以及直播代运营业务。南区文旅众创空间配套设施完善,还有一些政策扶持,入驻后,众创空间工作人员还积极帮我们对接政策及项目合作等方面事情。”创业青年古德恒说。
南区文旅众创空间运营主任郑静波表示,未来希望将众创空间打造成为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创业平台。
|“80后”初创者选择沙涌
再往前走,绕过几个巷子,我们来到一处茶庄前,这是一家开在侨房里的茶庄。沙涌村存有侨房93座,已有11座侨房被活化利用,改造成私房菜馆、茶庄等现代服务设施。

侨房活化利用后被改造为茶庄、私房菜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80后”阿馨在沙涌村开了逢源茶庄,机缘巧合下她又引荐有意向的朋友来这里开了逢园私房菜馆,这些设施都是开在侨房里,而让她下定决心来沙涌创业的正是沙涌村村民马海泉。
“我一直在外面打拼,但还是有着老一辈人落叶归根的思想,就想着回沙涌。”马海泉说。
马海泉早期在外谋生,2015年返回家乡,到同样有着很多侨房的中山市东区街道三溪村走访后,感觉也应该把自己家乡的侨房活化起来。就回沙涌租了几间荒废的百年老宅,希望为沙涌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想做出个样子来给侨胞们看看”,他把租用的侨房改造好,积极邀请朋友来开茶庄、做私房菜,阿馨就是其中一位。
“沙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现在还在打造精品示范村,有一定吸引力,大家都乐意过来。”马海泉说。
阿馨直言,马海泉是自己的伯乐,“当时我们跟一些朋友认真了解了沙涌村,感觉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想在这里找一座侨房做私房菜。首先找的就是马海泉,我们称他‘泉哥’,创业初期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有一位合伙人因个人原因离开了沙涌。泉哥很爱护自己家乡的侨乡文化,积极邀请我留下来,把自家侨房租给我做茶庄,甚至刚开始还给以免除租金等帮助。”
经过3年左右的发展,阿馨的茶庄运营走上了正轨。“沙涌是很好的地方,历史深厚,村民也很朴实,他们有一种守护自己家乡的信念感。在这里的几年间,我的收入、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我很喜欢南区、沙涌的风土人情,相信未来这里会更好的,也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够为沙涌村带来一定的帮助,在成长自己的同时为沙涌乡村振兴做点事。”
在看到马海泉把侨房活化利用起来后,不少侨胞也联系到他和沙涌村委会,想把自家侨房租赁出去,让这些老房子重新派上用场。
| 小村庄女孩们走上省运会
最近,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涌马家枪)代表性传承人马钰泉比平时更为繁忙。
根据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工作安排,马钰泉参与组织中山龙狮代表队出征第十六届广东省运动会。他还亲自培训并带领女子少年组传统南狮中山代表队参赛,出发前,这些平均年龄14岁的女孩子们在中山南区马家枪立项基地、中山市良都龙狮艺术馆进行紧张的最后训练。
8月15日,马钰泉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条动态:南区女团获得省运会龙狮项目女子少年组第五名、三等奖荣誉,这是以“中山非遗传习所(传统醒狮)南区良都龙狮艺术馆”为代表的团队首次在省运会龙狮项目中摘得女子少年组荣誉。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钰泉一直不遗余力在推广马家枪在年轻一代人当中的影响力。

马钰泉和女儿展示沙涌马家枪。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我对家乡历史文化和历史典故有浓厚的情怀,父亲给以我的教育,让我从小就在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起来,感受到有承接衣钵的责任。沙涌马家枪成为中山市级非遗项目后,中山市各级部门都给予支持,这让我更加坚定将马家枪传承下去的决心。”马钰泉说。
为传承马家枪、南狮等传统技艺,马钰泉组织设立暑假班、学期班以及少年班、青年班、成人班,并积极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进校园、进社区,还通过“非遗少年说”等栏目,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其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少年班孩子的培养,加大对新一代传承人的培育。”
此外,在中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支持下,作为“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南区文联副主席的马钰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非遗马家枪研学,实现持续性宣传效果。
“为振兴乡村发展,南区沙涌经联社乡村振兴促进会成立,我是沙涌文化保育部门及乡村振兴促进会成员,近年来,能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沙涌村就业创业。同时我认为有着华侨文化、非遗文化等宝藏的沙涌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乡村振兴首要工作是将人民生活放在首位,特别是青年人,南区是侨乡,人员外迁就业及移民多,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把年轻人留下来、引进来是要继续探索的问题。”马钰泉说。

沙涌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未来,沙涌村还将继续引入年轻元素。据马杰良介绍,沙涌村将通过“工改商”把旧厂房聚集地改造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空间,从而让这座有着800余年历史、走出过众多知名人物的古村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沙涌村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让蓝图变成现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作者】 苑世敏;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