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山市委第十四届九次全会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坚定不移加快重塑中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南方+记者注意到,在全会报告中,“深圳”成为被提及最多的城市,共出现12次。“深中”一词也被提及6次。报告中特别提到,“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深中一体化衔接、同城化发展”。
在伶仃洋对岸,深圳经济特区刚刚举行40周年庆祝大会。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大背景下,与深圳隔海相望的中山,有着许多期待。
从此次全会释放的信号来看,重大平台建设被提到“头号工程”的高度。全会报告提出,中山要以重大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承接深圳“黄金资源”的“金饭碗”。这是中山做实深中扩展走廊的进一步行动。

中山报告里的深中故事
深圳与中山的故事实际上很早就已着笔。
1997年6月,虎门大桥正式通车。这是首座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桥。它的出现,改写了粤港澳三地“一水隔天涯”的格局,支撑起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此桥,三地陆路交通更快捷、更有效地连接,三地各自的产业优势和互补作用因桥而强化。
珠江两岸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一座大桥。围绕珠江口两侧——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大桥与通道的构想在不断提出。
关于深中通道的期盼最早始于1998年,中山市规划局出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交往不畅的考虑,提出建设一条跨江直接通道,而深圳也在当时有类似想法,很早将之提上议程。
直到2008年,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中通道确定为其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一年,深中通道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
南方+记者梳理近年来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从2009年起,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深中通道”。当年的报告中写到“把握广珠轻轨开通、深中通道规划建设等机遇,主动参与珠三角区域交通能源、公共安全、要素市场、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
在此后几年的表述里,深圳未作为单独条文出现,更多以城市群形式包含于报告中。如2010年、2011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表述为“在环珠江口区域合作中争取主动,积极承接港澳穗深辐射”、“加强与穗深港澳在技术、金融、物流、创意、人才、服务外包等领域合作,积极与环珠三角经济带合作发展”等。
2014年,深中通道A3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工可报告专家评审会。2015年深中通道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深圳、中山两侧连接线动工。2016年12月,深中通道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深中通道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后,深圳在中山的规划蓝图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量。例如,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被单列出条目,具体表述为“加强与深圳对接,在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重点合作事项。”今年5月中山市两会上,进一步出现“大力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的提法。
而在10月20日的中山市委第十四届九次全会上,中山提出更全面与深入对接目标。全会提出,“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深中一体化衔接、同城化发展”。
梳理具体举措,包括“全面对接深圳西协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连片打造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3个核心平台,构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核心区,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承接深圳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等。
从接受辐射,到同城化、一体化,这其中不仅是表述之变,也是思路之变、动向之变,更是行动方向。

近了,又近了
世界湾区发展史显示,跨海通道将极大地重塑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站在区域融合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中山和深中通道的关系,会发现这不仅是对中山区位价值的重新发现,更是对中山区域功能角色的重塑与再造。
我们可以从“水上深中通道”的联通找到实例。2017年,“水上深中通道”率先通航,结束了中山、深圳水上无直航的历史。自航班开通以来,客运量逐渐攀升。从2018年11月30日起,“中山—深圳”水上客运航班从原来“四进四出”增加至“七进七出”14个单航班,形成公交化模式。
自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以来,中山围绕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道路规划和规划调整一直在推进。梳理近年来的中山交通工程动态,可以发现又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枢纽“东移”——走近深圳。
港口的东移。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
公交的东延。中山公交接驳开始密集往东部片区开拓,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深中通道建成后,还将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
轨道的接驳。中山积极谋划与珠江东岸城市的轨道交通对接,深茂铁路将在中山北站、横栏站设立站点,与城区中山站遥相呼应,成为另一重要客运枢纽。

可以发现,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海大交通项目,极大加速了珠江东、西两岸交通路网工程进度。中山在东部片区布局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也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呼应。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让处于珠江口“A”字形中间位置的两个城市“距离”日渐拉近。
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中山如何打造若干优势突出、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吸引深圳高端产业、优质项目等向承接平台加速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山已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出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当前,落户翠亨新区、总投资14.6亿元的深圳医疗器械科技园,是中山积极对接深圳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夯实了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基础,推动深中两地医疗器械协同发展。
深圳、中山两地合作打造的中深科技创新产业园则预计今年11月在翠亨新区动工,项目总投资约27.1亿元,重点打造高端创新、功能完善的智慧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未来将建设为湾区标志性产业园、示范园,深圳经验有望复制到中山。
思想“破冰”后才能“突围”
机遇固然振奋人心,但虹吸效应同样值得中山重视。
中山毗邻珠海、深圳两大特区,周边有五大机场、四大深水港、三大自贸片区环绕。这既是中山良好的区位优势,也是其面临激烈竞争的体现。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也有不少专家关注中山所面临的挑战。深中通道一桥飞架,在改写东西两岸资源流通速度的同时,如何避免沦为“过道经济”也是中山不得不重视的议题。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越来越近的深中通道,让中山已然感受到紧迫性。
与显性的交通基础设施相比,隐性的战略规划步伐中山同样需加快进度。强调区域性枢纽位置,中山的诉求与野心绝不止于交通过道那么简单,而是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开拓展这个城市空间与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对话关系。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中山并未形成像交通基础设施那样明确而系统的建设逻辑。
打开向珠江东、西两岸的对话关系,中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进一步强化。相对构建“交通通道”,打造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战略通道”涉及到更为复杂、多元的层面,这需要更有预见性、更积极主动、时间节点上更早谋划。如此,“深中同城”才具备更充分的说服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中山可能在整体实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从珠三角多个城市来看,专业镇发展而来的中山具有古镇灯饰、南头家电、小榄五金等优势产业,还有早期的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对于深中通道,中山肯定占有区位优势的,但如果此时的中山以“乐享其成”的态度面对,而非卯足劲去准备,中山可能反而错过了“这趟车”。
10月20日召开的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夯实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全面对接深圳“西协”战略、构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核心区,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改造升级,努力实现新增一个产业中山、改出一个产业中山,奋力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出,重大平台是中山参与湾区竞争的“胜负手”,要着眼深中一体化,推动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打造承接“黄金资源”的“金饭碗”。
全会报告中提出,实施重大平台“头号工程”,按照“三年定格局、五年大突破、十年成示范”的目标,从2021年开始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前期工作,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大平台的样板。

36年前的一桩往事,可看出中山当年对速度、效率的追求。1984年,中山市组织了“祖国颂”全国第一个万元大奖摄影比赛,轰动全国,其中获得“威力杯”大奖的作品题为《潮流》,以深圳这个著名的“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标语牌为背景进行创作。
而如今,处于关键之时的中山,亟需再次对标与拾起对岸深圳的特区精神。正如这次中山市委全会所表述的,湾区时代,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胸怀全局、善观大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准发展路径,借势借力“双区驱动”,全方位加强与深圳融合发展,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
【撰文】吴帆 曾艳春 罗丽娟
【摄影】叶志文
【制图】李姗恒
【策划】龚晶
【作者】 吴帆;叶志文;曾艳春;李姗恒;罗丽娟
兴中道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