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风”行动成功后,“春醒”行动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从多瑙河南岸到巴拉顿湖北岸,德军从北向南部署了一支庞大的部队。在战线最北端是德匈混合部队,分别属于德国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集团军,有5个师,包括德国第6装甲师;再往南是遭到重创的党卫军第4装甲军,包括“髑髅”师、“维京”师和匈牙利第2装甲师,在未来的行动中该军不参与进攻,只承担防御任务;接着是德国第3装甲军,下辖第1、3装甲师和第356步兵师;在第3装甲军南面是本次进攻的主力,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在该集团军正面的北翼是党卫军第2装甲军,该军将第44步兵师、第23装甲师置于第一线完成突破,接着由位于二线的“帝国”师和“霍亨斯陶芬”师进行纵深突击,而党卫军第1装甲军在南翼,“警卫旗队”师和“希特勒青年”师一左一右,将向东南方的多瑙河发起冲刺;在最右翼是第1骑兵军的2个骑兵师。作为德军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德军统帅部集中了尽可能强大的部队,连同其他支援部队,总共有31个德国师,其中包括11个装甲师投入进攻,总兵力约43万人,装备了800余辆坦克和突击炮,其中有500辆属于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用以达成主要突破。此外,还有10万匈牙利军队助战。
■在1945年春的匈牙利战场,希特勒拿出了包括“警卫旗队”师在内的德军压箱底的装甲力量,以图最后一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进攻中集中了三个党卫军装甲军,包括党卫军第1、2、3、5、9、12装甲师,堪称二战中武装党卫军部队最大规模的一次集结,但是其实力已经达不到1943年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时的鼎盛状态。以“警卫旗队”师为例,作为党卫军头等主力师,自阿登战役后就没有达到过满编。在“春醒”行动前,该师已经在“南风”行动中有所损耗,虽然得到了部分补充,但到进攻发起时,全师只有12461人,能够行动的装甲战斗车辆包括14辆四号坦克、26辆“黑豹”坦克和15辆四号坦克歼击车和三号突击炮。加强给该师的第501重装甲营只有4辆“虎王”可用。尽管“警卫旗队”师的实际坦克拥有量还要多些,但在匈牙利的复杂地形和恶劣路况下,频繁的机械故障使大批车辆无法使用。
持续下降的兵员质量已经严重影响了战斗力,部队中充斥着来自海军和空军的补充人员,他们对步兵和装甲战斗知之甚少,最多只能执行些后方勤务。除了装备不足、兵员素质低劣外,“警卫旗队”师还面临着其他一些困难,而其中最头痛的是匈牙利的泥泞。虽然那些在俄罗斯战场战斗过的老兵们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但匈牙利的泥泞依旧让他们望而生畏。当春季到来,积雪融化,田野就变成了齐膝深的大泥沼,而1945年春天和1944年一样早到了,2月底气温就出人意料的温暖,加上几场冬雨的浸润,战场上顿时成了黑色的泥海,一片看似平坦的地区其实下面是一团浆糊,德军重型车辆会陷在里面成为苏军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在淤泥最深的地方,甚至会淹没整个坦克车身!派普形容说:“匈牙利的进攻不是在雪地上进行的,而是在水中进行的。”此外,德军进攻部队的弹药供应也很紧张,而且完全没有空中支援。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掷弹兵和虎王坦克在匈牙利的泥泞中行军,此时很多德军士兵都明白,这场战争他们早已经没有了获胜的希望。
与德军对阵的苏军乌克兰第2、3方面军约100万人,此外还有约20万罗、保、南等国军队,拥有1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已经不是苏军作战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和东进的盟军抢地盘。因此,苏军方面决定将装甲部队保留下来用于向捷克和奥地利的进军,而不是在和德军精锐部队的碰撞中消耗掉。面对德军的进攻,苏军又施展在库尔斯克的老招术:先用大纵深的步兵防御阵地消耗德军,再用装甲部队反击。
经过四年战争的磨练,苏军的步兵防御战术已经是炉火纯青,设置巧妙的反坦克炮、绵密的雷区、多层次的堑壕体系和有力的预备队,都使得苏军的步兵阵地异常坚固。以面对“希特勒青年”师的苏军第233步兵师为例,在该师5千米宽的防御正面上就挖掘了27千米的战壕,各类掩体200多个,埋设地雷9000多枚,平均每千米的火炮数量是22门,在重点地段甚至高达67门!德军将面对的是怎样一条防线呀!而且,在胜利在即的情况下,苏军的战斗意志也很顽强,过去德军装甲部队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全面崩溃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另外,苏军还享有充分的空中优势。
■1945年春的苏军自信满满且已看到了战争胜利的曙光,他们将在匈牙利战场迎击德国人最后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