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庞开贵 历史文化爱好者、自由撰稿人、重庆老街群友、服务于澄江镇文化服务中心
澄江往事1---澄江史话2
(接上期)
澄江记胜
澄江江水净如练,波涛不惊金沙绚。
星分井络应梁州,支流三千劳禹奠。
天生巨镇仰渝城,三峡为关铁锁横。
华阳黑水上游涌,逦迤西来汇峡情。
——郭正笏(清朝璧山秀才)
用好了关键之人
澄江当年能快速发展,占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辛亥革命给澄江大地吹来了一股革新的清风,民国建立,百废待兴、时代进步,北碚管理局治下出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老百姓经历了苦难岁月后有一种强烈的幸福生活向往,那种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一触即发,这是天时;另一方面,澄江底子好,水陆交通便利,更主要的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缙云山、云雾山的煤矿遍地都是,正好适应了发展建设需要,这是地利;当然更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峡防局在卢作孚的领导下,很快就消灭了峡区的匪患,社会稍许安定,人们可以集中精力搞乡村建设,而此时卢作孚又用好了蓝文彬(注:蓝文彬,字绍侣,因背驼,澄江人也叫他“蓝驼背”,1887年出生在四川资中县骝马乡,蜀军将弁学堂第一期毕业,此人打仗勇敢,处事机灵圆滑,1921年,四川军阀混战达到高潮,蓝文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打了不少漂亮仗,受到上峰赏识,不断得到提升,他在各派军阀中见风使舵,也贩毒经商,广置私产,也多娶妻妾,生活骄奢腐化。蓝文彬骨子里并不安分,始终想出人头地,在当旅长时,准备背叛师长陈能芳,师长起了疑心,但又未抓到实据,于是关了他几个月,结果一出来就倒戈投了杨森,升为师长,成为小有实权的军阀。后来刘湘与堂幺爸刘文辉争四川,刘湘得势,他又投了刘湘,仍为师长。然而,刘湘对一个没有根基、且像“吕布”似的人物存有戒心,未予重用,所以蓝文彬感到军界前途渺茫,有心转向搞实业,那时军阀办实业很时尚,因而与卢作孚一拍即合。实质上,蓝文彬这个人,既有搜刮民脂民膏的本性,也有经国救世的理想,既有享乐腐化的行为,也有励精图治的愿望)这个经济建设的带头人,“人和”是最关键的因素。
(蓝文彬)
1928年底蓝文彬到澄江。虽说澄江宋代就是一大镇,然而,历史变迁,蒙古人入侵,明未清初张献忠“洗四川”滥杀百姓,尤其是清朝,“其不法之将弁兵丁等,又借征剿之名,肆行扰害,杀戮良民请功,以充获贼之数,中国人民死亡过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遗之叹。其偶有存者,则肢体不全,耳鼻残缺。此天下人所共知”(清世宗实录)。再加上兵荒马乱、土匪肆虐,当时澄江早已人口稀疏、产业凋敝、经济衰落,一片荒凉景象。
军阀出生的蓝文彬有胆有识,到澄江后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投资建设上,首先将五个小煤窑整合开办宝源煤矿公司,因煤矿运输,又开辟了运河、修建了码头,随着煤矿发展壮大有了效益,又开办林场、渔场,再后来又开工厂、银行、修公路、搞市政、建公园、办教育、做慈善、以及支持抗战……特别是煤矿和码头建设带动了澄江的经济快速发展;修戏院、
办报纸、建学校、造公园带动了澄江的社会进步;搞公益,特别是支持抗战则极大鼓舞了澄江民众的爱国热情。
可以说蓝文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的二十年时间里,澄江一池死水被他搅得风声水起,不仅是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社会获得空前进步,澄江人口剧增,短短时间内澄江成为北碚的人口大镇和经济强镇,处处展现出繁荣景象。
这就是卢作孚善于识人用人的结果。
为澄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法国梧桐树(悬玲木),1930年由卢作孚在上海购回32棵树种,如今在北碚、澄江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军阀混战、国共交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卢作孚致力于“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建成自由、平等、民主、繁荣的乡村社会。澄江按照这种思路推行建设,变化翻天覆地,成为了当时北碚乡建最全面务实的典范。
一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北碚匪患由来已久,澄江尤为严重,因此,峡防局在澄江设了一个中队,即特务三队,长期驻扎。由于卢作孚治理匪患的政策有效适用,加上继任者其弟弟卢子英剿匪得力,大多数土匪很快就被清除或转化,澄江治安好转,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文明教育风气初显。创建了中小学和识字班,引导农民群众识字、“扫盲”,在百姓中兴起了一阵识字热潮,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还被聘为澄江小学第一任校长。一股新的风尚在澄江悄然掀起,社会变得文明,黄、赌、毒等社会陋习逐步摒弃。
三是卫生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免费为澄江民众种牛痘;讲清洁爱卫生,每天派人将背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为鼓励消灭“四害”,澄江大戏院看戏,只要10条耗子尾巴就免票,或者在大戏院前的黑板上写几个字也可以免票看戏,掀起了一股卫生防疫运动。
四是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根据丹麦工程师亚斯伯·守尔慈(北碚成立三峡实验区署时,特聘为区署乡村建设设计委员会委员)对北碚街面的设计理念,将澄江房屋外立面统一为中西结合式样(折中式),外立面全部改作青砖柱,砖柱上装饰浮雕图案,采用拱券门窗,部分房屋加装欧式阳台(民国时仅北碚中山路一带与澄江独有)。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疏通下水道、修建公共厕所、消防水池和公园、码头,拓宽硬化部分道路,贯通上街与下街(注:以前澄江为上下两个场口,澄江口和夏溪口,中间老派出所前面一段修通后才成为了一个整体街道,这段由胡汝航捐款修通,所以叫“汝航路”),修建了一次性可容纳一万人的操场。澄江人四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自来水,有了比较现代化的戏院。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城市改造,几乎造就了一座全新的、别具一格的城市,号称“洋人街”。
五是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兴办多家企业,包括煤矿、造纸、酒精、肥皂、炼铁、制硝、砖瓦(当年北碚城市建设用砖主要来自澄江)厂等等。新建了两个农场,种植了大量经济果木,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单一粮食种植模式,农业多种经营,也改良了土壤,带动了澄江农村经济发展。
(运河风光)
六是修建开通运河(这是重庆市第一条人工运河)。开通后成为澄江、转龙、八塘、依凤等地村民农副产品的主要运输渠道,大大降低了运费,节省了劳力。同时蓝文彬派人在两岸栽植了树木,绿化了滩涂,修建了公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卢作孚还令人建造了两艘小火轮(一种用煤作燃料动力的机动船),投入运河供游人观光游览。
七是支持抗战氛围浓厚。澄江当年积极支持抗战,鼓励适龄青年参军,为上前线的军人发放补贴,还修建了伤残军人自治实验村(区),兴办炼油厂、雨伞厂、手套厂等企业增加伤残军人收入,让他们自给自足。蓝文彬因此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蒋介石曾携夫人宋美龄专程到澄江参加相关剪彩仪式。
(温塘峡风光)
此外,卢作孚还在澄江境内协助建成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改建黛湖和温泉寺,新建温泉公园,开展公益事业。
在卢作孚治下,澄江发展空前,人口密集,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百业兴旺。
一时间,澄江口饭馆、茶馆、烟馆、妓院、赌馆,银楼、当铺林立(注: 商铺主要有韵流饭店、东方旅馆、菲菲旅馆、澄江戏院以及袍哥堂口同义福茶楼等。企业有酒精厂、炼油厂、义端桐油公司。院校有伤残军人自治实验村、慈幼院、汉藏教理院等),而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作为迁建区和文化陪都,澄江又作为小文化陪都,一大批工厂、学校、机关、驻军内迁,澄江经济社会发展空前,各类民间组织、团体应运而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一时热闹非凡,“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民谚便诞生于此时。
这种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因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从沿海一带迁入澄江九个工业企业,以及附近麻柳、草街、盐井、八塘、依凤等百姓多爱汇集于澄江,街上如逢场,几乎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当年“赶澄江”几乎是周边群众的惯例。
澄江人口从清末三四千人,到1936年,增加达一万八千多人,到解放初,更是猛增到二万五千人。
澄江的乡村建设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特别是抗战中后期以及解放初期,邓小平、贺龙、陶行知、黄炎培、冯玉祥以及蒋介石、宋美龄等一批伟人、名人、文人均在此留下足迹。
附录:“抢澄江”事件
随着北碚管理局的成立,划走澄江,璧山人捶胸顿足,但又不敢公然违抗。当时璧山有两个出埠口岸,一个是靠长江的油溪镇(现已经划归江津),另一个就是靠嘉陵江的澄江口。澄江经济快速增长,是璧山主要税收来源,宝源煤矿、遂川煤矿,加上校产、缙云山的庙产都是油水,划走这棵“摇钱树”,璧山自然痛心不已。他们上书专员公署和函电四川省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以“澄江镇地势重要,商务繁盛为本县精华,且税收占全县六分之一,划出璧山财政困难”为由,竭力反对,本邑23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组成“璧山县护持县城公民代表”,四处张贴和散发传单,制造舆论,拒绝移交澄江,声言要“收复澄江”,紧接着派出武装人员以保护赋税收入,强令澄江商贾、市民及农民不得向北碚管理局交纳一切税款。
见上峰并无反应,1943年秋,璧山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兼县经收处主任伍朝杰,在县长曾锦柏暗地指使下,以汽油厂警卫枪击澄江镇公所为名,突然纠集了璧山所属周边八塘、转龙、临江乡镇的乡丁1000余人,荷枪实弹来到澄江,要收镇长黎继光(注:黎继光,男,璧山县八塘场里公所人氏(老家水礅河),高中文化。毕业后经学校介绍考入北碚峡防局当兵,曾任峡防局第三特务队队长,长期驻澄江,写一手漂亮的字。深受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喜爱,1942年后任澄江镇镇长,北碚解放后第一个被新人民政府镇压)的镇公所大印,并煽动一些乡绅市民在街上散发传单,呼喊“收复澄江”的口号,又强行设卡阻路,收取捐税。
卢子英局长立刻调遣地方警察及乡镇兵丁若干开往澄江,两军对峙,杀气腾腾,乡场上民众闻风而逃。卢子英本是好言相劝,但对方置若罔闻,眼看战斗一触即发,重庆卫戍区第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陈棋、四川第三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张清源、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厉生等人先后拿着省府公文出面调停,为防不测,指令重庆卫戍第四分区司令部在永川调动正规军4个连兵力连夜赶到澄江,加上驻上马台的国民党18师45补训团的陈团长也来了,他们喝退团丁。曾锦柏仍想以这是乡民士绅自发的行动为由敷衍,但张清源警告他:“倘若曾县长及公民代表会代表不听劝阻,拒绝执行专员公署命令,继续制造事端,扰乱抗战后方,县长革职查办,凡肇事者一律按破坏抗战论处。何去何从,请诸位抉择”。
“破坏抗战”这顶帽子着实吓得曾锦柏不轻,这才从命。同时镇长黎继光、乡绅胡汝航、蓝文彬、王香甫等人公开表态承认北碚管辖,各乡镇团丁撤回,大家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最后省政府同意给璧山补偿300万大洋作为划出澄江的损失,此“闹剧”才算勉强收场。
不过,正当璧山县府相关人员弹冠相庆的时候,这笔三百万大洋的巨款却被璧山县府经办人携款潜逃了。虽几经省、县通缉,最后不了了之,成了一宗悬案。
(部分图片来自文保志愿者大隐、网络,感谢澄江如故)
请继续欣赏澄江往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