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篮球迷的启蒙经历中,都有一个“野场子”大神,在城市乡村的篮球场里,水泥场地、褪色篮筐,却能投出一个个有灵魂的三分,对比赛结果有纯粹的“执拗”,夕阳西下时带着一身汗拍着球回家,有时候,他们似乎更接近体育本身能带来的快乐。

不久前,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赛区的一场比赛,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台盘村举行,“人从众𠈌”的火爆气氛引发关注。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海外社交媒体发文推荐、点赞。


不少人看到这阵势惊呼:“不敢相信这只是乡镇比赛!”
也有人感到疑惑:这种比赛身处农村、场地简陋、没有明星,为何能受如此受关注?
“天亮文化”带来“原生快乐”
肉眼可见的火爆
篮球,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颇具都市气质的运动。我国CBA职业联赛各队的主场,多设在一、二线城市。那里有大型专业的篮球场馆、加上球队大牌职业球员、专业的裁判、拉拉队、氛围DJ,构成了职业篮球的经典画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BA”比赛,台江县委工作人员告诉央视网记者,“篮球在黔东南有着悠久的传统,台江县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篮球比赛是我县苗族人民的最爱,篮球运动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民间广泛流传,只要有民俗节庆就有篮球比赛。”

和大都市相比,那里没有高大上的篮球馆,普遍是露天篮球场。即使排排坐、人挤人、站着看,也丝毫不影响当地百姓的看球热情。
每逢比赛,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到赛场,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
有人甚至驱车百余公里,就为看一眼主队的比赛;有的老年球迷提前四五个小时就到了球场,搬个马扎在场边占座。

村寨球队没有大企业赞助,冠名赞助的,都是区域内的土特产企业,比如龙里刺梨、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组织者还给现场观众准备了“接地气”的奖品,西瓜、大米、猪脚……看个球,就能把人给看饿了。
中场休息时,球场秒变舞台。苗歌、侗舞、反排木鼓舞齐上阵,迅速刮起“最炫民族风”。

“有比赛的时候,梯子和椅子都买不到”
已故篮球巨星科比有句名言:“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在黔东南地区,你也可以骄傲地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篮球赛吗?”
因为那里的比赛,一打就是一整天:早场从9点开始,末场晚上22点30开始,中途因为伤停顺延的话,末场比赛会激战到次日清晨。
台江县一村民告诉央视网记者,“喜欢篮球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喜欢自己打,也喜欢看别人打。有比赛的时候,梯子和椅子都买不到。比赛打到凌晨也没人走。有一次晚上球场设备坏了,修了好久,灯一亮结果人都没走。”
这种彻夜看球的事经常发生,在当地有个响亮名字——“天亮文化”。
通常情况下,参赛者被限定为“22岁至40岁的村民”。这把很多半专业球员排除在外,也保证了比赛的悬念性。
队员技术虽不精细,但对抗激烈,“有一次一个人牙都撞掉了,可还在打。”
火爆的场面,吸引视频平台进行了直播,据当地政府统计,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上亿人次。

台盘乡党委政府表示,要将“村BA”野球圣地的品牌打出去。当地苗族音乐人,还制作了《村BA之歌》,希望和广大球迷“一起点燃夏天的激情”。
品牌IP、会歌符号一落地,价值认同将更加牢固。
“村BA”重构了什么?
“村BA”接地气、“不讲究”,让大众看到了体育最本真,最美好的样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重构着乡村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当地不少民众外出打工,生活和工作的半径跨越了村、寨、乡、镇。原本在外工作的人不经常回村,可“体育魅力”深深牵动了“乡土情怀”。
“有比赛了,在外面打工的人会请假回来。有人打比赛,有人搞后勤、维护秩序,用各种方式参与一下。篮球让大家更齐心,大人小孩也可以认识认识”。
大都市里“陌生人社会”的氛围,在这里,被一个篮球轻松化解。
“村BA”为展现拼搏力量,提供了时空和场域。
今年的区域冠军黎平县代表队的奖品,是一头1300斤的黄牛。
县干部说,“我们已经找了一个地方圈养起来,那是黎平体育运动精神的象征。”
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台江县一村民表示,“如果没有篮球赛,人可能就去了牌桌、酒桌,有了比赛就都走向篮球场强身健体,篮球让生活方式更健康。”

“村BA”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推手。每逢比赛,当地干部都会忙前忙后,协调各种事项,让民众看到了乡村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
“干部在看台上一起看比赛,关系很融洽。”
为了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当地政府一直在做“托举”动作。比如,截止2020年末,台江县总投资上百万元实现了“71个行政村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到全覆盖”。
从木质篮筐到看金属篮筐,从泥土球场到标准球场,这是“村BA”火出圈背后真正的“底层密码”。
“村BA”,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在我国甘肃、广西、福建、四川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村BA”比赛。其中一些省份,甚至都还没有CBA的参赛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没有资本介入的民间篮球”,带给民众的“原生快乐”。
足篮排三大球团队项目,在体育领域有极重要的意义,我国高度重视三大球项目的发展,但男子三大球水平,与国人的期待存在差距。“村BA”火出圈,其模式可以为我国三大球项目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三大球项目除了要在校园普及,也要扎根于社区、扎根于村寨。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夏天表示,“村BA”是“中国篮球的烟火气”,就像有人吃惯了生猛海鲜,也要去路边摊吃一点小吃是一样的,“村BA”的比赛绝对是中国篮球甚至中国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BA”的模式应该继续在全国进行推广,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在乡村、在社区,让篮球的种子、足球的种子、体育的种子,种在小朋友的心目当中,种在家庭当中,这样才能为未来的我们的青训、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目前“村BA”和职业赛事还没有太多关联,未来二者还有很多合作空间。或许未来某一天,从“村BA”中能走出新一代的“姚明”。
夏天老师表示,在外国,职业球队、球员、教练都有社区服务时间,可以到社区篮球队去指导,跟他们进行互动,出席一些村镇篮球比赛的活动,展现职业俱乐部的社会责任感。社区篮球水平逐渐上升的话,也可参考中国的足协杯、英超社区盾杯的比赛,就是具备一定实力的社区的、村镇的业余球队,有机会向职业球队发起挑战,这是巨大的一个吸引力。
比如类似我们家边上的社区足球队对抗了曼联,这个对于平民,对于村镇比赛、社区的体育发展是非常棒的影响。
“村BA”不应成为一个孤岛,也不应让它在狂欢之后归于平淡。它带来了什么?维系着什么?未来它能串联什么?盘活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来源:央视网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