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2022年9月23日9点3分31秒
我们正式进入秋分节气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谓秋分,有三层含义:
一是将秋色平分,秋天不知不觉就过半了
二是将昼夜等分,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三是将阴阳相半,阴气渐盛、阳气渐衰
老规矩,先来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阳气盛而发声
秋分后阳气渐弱,阴气旺盛
秋分后很少再会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坯”是细泥
“坯户”就像泥瓦工那样修筑房子
虫儿们在惊蛰时出洞
玩耍了一个夏天后
要回老家修房筑巢
为过冬做准备啦
三候水始涸:
秋分后, 水气不再像夏天那样充沛
湖泊河流的水量也会变少
天气更加干燥
尤其南方,终于可以挥别湿哒哒的了
总的来说,秋分后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阳气也要随之内敛。
秋分正式开启 “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燥气仍然贯穿着整个秋天。
随着阳热散去,寒气随之而来,这个注定有点“凉燥”的冷秋,收敛闭藏的力量会更加明显。
从五运六气来看,整个壬寅年都是木运太过,下半年又是厥阴风木在泉,木太过会导致风气频盛。
《遵生八笺》云:“立秋,金相;秋分,金旺;立冬,金休。”随着秋分的到来,金气(主肺)也到达了极盛。
肺是一个非常娇气的脏器,喜润而恶燥。风+燥+寒,最容易侵入肺脏,先是影响皮肤、毛发,导致干燥粗糙;进一步会损伤脏腑,耗气血阴液。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那么秋分过后,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主要围绕着“养收”“养阴”的原则。
一、睡个“美容觉”,叩齿吞津滋阴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太阳作息。
比如最近天黑的早了,许多人会觉得犯困的时间也提前了,这就是人体这个“小天地”在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
我们先要跟晚睡熬夜说“分手”。尽量早睡,睡眠是最简单的“养收精气”之法,让阳气归阴,把阴血津液养足。早起便能更好地顺应阳气的升发,养肺气。
起床后,可以做做叩齿吞津。中医将唾液成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能滋养五脏六腑。
二、常笑宣肺,秋冻当“避风”
《黄帝内经》又讲到,秋三月的养收之道亦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简言之就是要“收”,要保持心神的安定、平和、宁静,缓和秋凉秋燥对人体的束缚。
具体讲,一则“常笑宣肺”。秋气肃杀容易情绪悲伤,会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而喜能胜忧,所以秋天要跟抑郁的情绪说“分手”,多做些开心的事,多笑笑,随时保持心情愉悦。
二要多深呼吸。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人可以外出感受清爽的秋气,多呼吸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浊纳清,充盈肺脏。
三则注意避风。今年木太过,多大风频频,外出时要注意避风,避免“虚邪贼风”趁虚而入。虽说“秋冻”,但不是要受冻,而是别捂得太多,适当穿薄衣御寒,以免出汗太多,阳气外泄无法敛藏。
三、食要温润,滋养到皮肤脏腑
今年是壬寅年,进入深秋,凉燥的感觉更加重,饮食上也要相应调整一下。
先是要和寒凉的瓜果说分手!所谓“秋瓜坏肚”,一是寒凉伤脾阳,二是助脾湿。当脾胃已经消化了一个夏天的生冷瓜果时,该让它休息一下了。
这个阶段适合以应季的温润食物为佳,推荐给大家——
1.银耳百合羹
在养阴的食物中,银耳相对平和,润而不寒,甘而不腻,补而不滞。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效果很好,更是润泽肌肤、美容养颜的“平价燕窝”。
阴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常煲银耳羹喝,如果秋天燥咳较重,可配合祛痰润肺的百合;
若脾胃虚寒,也可以加点桂圆,做成银耳百合桂圆羹,增强补血、养心、安神之效。
2.杏仁山药粥
秋分还很适合吃杏仁,味甘性温,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润肠通便。
像是秋天干燥常出现干咳、肠燥便秘的话,就可以多吃点甜杏仁。
如果脾胃虚弱的话,可以将杏仁和山药熬粥食用。山药既能补脾肺气,还益肺肾阴,很适合肺虚久咳,脾虚体弱的人。
3.大米粥油
一锅清水一把米,文火慢煨,就是一剂最简单的滋阴良方。
所谓“五谷为养”,粳米能补养脾胃,充盈五脏气血。熬成米油后,色白入肺,不仅滋阴补肺气,更能大补津液、滋阴、填精髓。
尤其是脾胃虚弱、体质偏阴虚的孩子,秋燥容易大便干结,可以每天喝一点米油。
一方面滋阴生津,一方面养脾胃,使气血生化有力。
最后再送给大家一个小贴士:今年受五运六气厥阴风木的影响,焦虑抑郁的情况比较多,记得下半年还要注意滋水涵木,补肾养肝,肝肾同补哦!
秋分,是冷暖、阴阳、昼夜的分界点,是从耕耘到收获的终点,更是从“养收”到“养藏”的起始点。
只需要做好最简单的,顺应天时、调养身心,在人生的这场修行路上,自然能天人相应,秋冬也才能少生病,不留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