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育成高中联合微电影导演洪千玉制作的学生安全教育特辑。
分为火灾、交通安全、谩骂攻击、校园偷窃、性骚扰、溺水、诈骗、毒品,9个主题小短片,有剧情,每集4~10分钟,b站及youtube可看。
一、毒品
毒品易成瘾,一不吸就浑身难受。越吸越多、越买越多、越欠越多。直到债务累累,为复吸在校园内兜售,最终走向犯罪深渊。
成瘾症状浑身难受
毒品的不良影响:除了幻听、幻觉、流鼻水以外,还会伤害自己。膀胱还会变小,一天要跑25次以上的厕所。身上会有燃烧的橡胶臭味。
如何拒绝毒品?
被同辈引诱吸毒,直接拒绝。
——不,谢谢,我不吸毒
同辈引诱
被同辈激将
——来路不明的东西绝对不碰,宁可当衰仔,也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
同辈激将
近来更有伪装成邮票接触式吸毒的新型LSD(致幻剂),无需口鼻吸入或注射。
或伪装成小零食、饮料、烟草等在校园内流通。
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易被哄骗、安全意识薄弱的青少年很可能被毒品控制成为低龄毒贩。
预防此类悲剧:要警惕“零食诱惑”,不赶“时髦”,远离损友。尽量少去KTV、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不接受娱乐场所里陌生人给的香烟饮料,打开的饮料一旦离开了视线,不要再饮用。——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二、诈骗
近年来校园诈骗频发。常见的高发案件,如:网络兼职、刷单、校园贷、购物消费(您的订单出现问题)、中奖、网销作弊工具、教育退费(奖学金、助学金、补助等)。
网络聊天时,一旦聊天内容和金钱有关,就要提高警惕,绝对不要给对方你的个人资料。
如在社交软件上,自己很快对晒靓照的陌生网友有好感,对方见时机成熟便提出买礼物、充值、借钱、支持创业(如买茶叶)等要求。一定要提高警惕。
还有很多假账号盗用你朋友的信息、照片来交友。
在社交软件上要注意个人隐私保护。
如晒朋友圈等不要过多暴露个人信息,如行程定位、工作、家庭住址、孩子照片、学校信息等等。以免不法分子获取信息跟踪诈骗拐卖。
还有一些诈骗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伪装事故控制受害人情绪,专门狙击与孩子异地相处的家长。
孩子联系不上
如家长接到孩子被绑架;或自称是学校老师、孩子重病急需缴费;或自称公检法部门,孩子被拘留要求缴纳罚款或保释金等等。
冷静联系学校求证
这时自己的号码或孩子的号码可能被软件远程控制通话受限,联系不到孩子也不要慌,一定再要打电话到警局或学校求证。或者可以借用他人的手机进行联系。
一旦对方提供一些你的动态、过于私密的信息等等营造一种“你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下,不要试图报警”氛围。仍然要保持冷静,同时也要警惕身边存在熟人共犯的可能。
诈骗案件为牟取金钱,常利用被害人害怕和贪心等弱点。不要心存贪念、勇于求证是防范的重要观念。
对任何异常且涉及金钱的不明电话或信息。用先存疑、再求证,才能识破诈骗。
防骗三“不”:
一、保持冷静,不听信电话通知。
二、不告知个人资料,要立即查证。
三、不依存所留电话号码查证,要报警处理或依循系统查询。
防诈骗三“要”:
一、听:听清楚电话内容。
二、挂:听完后立即挂断电话,不要让歹徒继续控制情绪。
三、查:拨打电话到相关单位或寻找当事人求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