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富的长征路和芦山县花莲村红军母亲李凤珍 (1985年6月13日)
芦山县位于四川西部,距成都只有183公里。县城不大,10多万人口,但历史悠久,古风、古文、古韵至今随处可寻。
我从县志上了解到:芦山在秦、汉时期设县,名为青衣县,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为芦山县。
我6月10日刚一进入芦山县境内,就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开明王城遗址,即当时的靑衣羌国所在地。在县城南街,有一座巍峨雄伟的古建筑,名叫姜庆楼, 是北宋时为纪念蜀汉大将军姜维建造的。该县文管所历史文物陈列室拥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直到元、明的历史文物数百件, 包括珍贵的石器、石刻、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陶俑、兵器、印玺以及著名的东汉樊敏碑拓片和王晖石棺浮雕拓片,还有东汉时期制作的稻田养鱼水利设施陶器棋型,设有百叶窗的石刻楼房和信鸽卧在阳台上的陶器楼房模型,这些都是罕见的出土文物。 芦山不仅保存着珍贵的古代文物,还保存着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我在县文管所见到28篇川陕革命 根据地的历史文献、红军用过的刀枪,以及许多'石刻的红军标语。其中有一条标语刻有“抗日反蒋” 4个字,长2米多,宽1 米多。
芦山县留下的红军文物多,是有来由的:1935年6月,中央红军北上经过芦山,到达雪山草地;尔后,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 党,于1935年10月率红军左路军南下川康边,经过芦山。
1985年6月13日小雨 芦山县太平镇花莲村
因此,芦山的红军文物多,参加红军的人多,牺牲的人多,烈士的父母也多。
在芦山太平河畔的大阴山上,我瞻仰了一座坟茔,里面埋葬着一位受人尊敬的红军战士的母亲。 这位红军战士的母亲名叫李凤珍。为支援红军做了大量工作。红四方面军在芦山活动时,组织群众成立区、乡苏维埃,李风珍的丈夫高龙山也担任了地方苏维埃政权的干部。
红军离开时,李凤珍把16岁的独生儿子高根林送到红军部队。红军走后,敌人杀害了高龙山。
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她不但主动放弃享受红军家属的待遇,而且一如既往,尽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事。 据芦山县委党史办提供的资料,当年芦山县人民参加红军的有1095名。
几十年过去了,有的牺牲了,有的病逝了,至今健在的还有14人,其中10人在外地工作。高根林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多少年来,李凤珍一直想念着儿子。战争期间,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支援前线;革命胜利后,她年纪大了,仍不忘为国分忧。一些人劝她找政府,享受红军家属待遇,但她一直不去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派人逐个调查红军人员的家属,确认了李凤珍红军家属身份。
1983年春节,县委派民政局长和乡领导给李凤珍送来了钱和衣服,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芦山县有关部门决定从1984年元旦起,将李凤珍作为优抚对象,每月给予经济补助。谁知就在1984年元旦这天,李凤珍病故了,享年85岁。
李凤珍病故的第二天,花莲村和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还有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等300多人,流着热泪,为她开了 追悼会。乡党委书记致悼词说:“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李凤珍送子参加红军。红军长征时她积极支援红军。解放后,作为红军 家属,理应受到优厚待遇,但她不谋求特殊照顾。她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劳动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花莲村离县城60多里,6月13日,我赶到了花莲村,专程来瞻仰追悼这位红军母亲。我看到,在老人的坟墓饰,已围满了花圈。
芦山的民风,是不忘造福于民的人,县志上多有记载。我相信这一民风能长久保留下去。永远不忘祖,永远不忘恩,永远不忘记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