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94个重点外商投资项目集中签约
投资总额114.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44亿美元
本报济南讯仲春时节、万物竞发,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3月18日,山东举行重点外商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的94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114.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44亿美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其共同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
枣庄市长张宏伟介绍,这次枣庄集中签约的4个项目投资方分别来自韩国、新加坡等地,投资总额3.82亿美元,其中制造业项目2个,现代商贸物流业项目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1个。“这些项目高度契合山东‘十强’产业发展方向。”
去年,枣庄新落地外资项目117个,同比增长98.3%;实际使用外资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110.6%,增幅居全省第4位。今年前两个月,枣庄实际使用外资5389万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枣庄“成绩单”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去年,山东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创新举办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专场活动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5%、达到2.2万亿元,全省新设外资企业3060家、增长21%,今年前两个月新设外资企业316家、增长31%。
随着《外商投资法》全面施行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业一证”等改革不断深化,山东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山东、选择山东、创业山东,去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21万户,其中企业近80万户。
华新丽华是电线电缆领域的知名企业,从2007年开始在烟台投资兴业,2018年烟台华新注册资本增加至3.35亿美元,成为山东投资总额百强外资企业。此次,企业增资6.5亿美元启动建设不锈钢新材料智能化深加工项目,产品将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
“我们的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山东省有关部门和烟台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所有问题都一一化解。目前,各项建设手续已办理完毕。”通过视频,台湾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佑伦向广大外商投资者大力推介说,“山东是投资环境非常好的地方。”
焦佑伦说,山东是经济大省,无论是气候、资源,还是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很有吸引力。这几年他接连参加了首届儒商大会、两岸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鲁台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与山东的合作力度越来越大。
抢抓全球产业布局重塑调整机遇,山东“一业一策”实施产业生态优化提升方案,大力培育一批千亿级、3000亿级、5000亿级、万亿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优良产业生态。在这方面,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着力做强做优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之一。德国科乐收公司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农业机械制造商,2016年以来,企业连续五年在山东投资超过2亿元,其中2020年投资5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此次他们又与高密市签约投资额超5000万美元的科乐收大型联合收割机项目。
科乐收农业机械(山东)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尔表示,新产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切纵轴流技术,将销售到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国家。“高密成为科乐收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先进德国技术,将提升中国农机技术水平和山东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
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做大做强做优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今年威海制定实施招商引资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瞄准外资、瞄准制造业、瞄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威海市长闫剑波说:“项目签约后,我们的项目专班将全程跟踪服务,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尽快投产达效,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全市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山东将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这“四个一批”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精心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等经贸活动,用好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确保项目对接不断线、招商引资不断链,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赵洪杰 赵丰)
“立蛋”迎春分

中国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谚语。
3月20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润泽幼儿园开展“立蛋”迎春分活动,老师通过向小朋友讲“春分立蛋”的民间故事、一起玩“立蛋”游戏等,寓教于乐地让孩子们增长知识,迎接春分的到来。
(吉喆 摄)
去年山东实际使用港澳台地区投资同比增22.4%
本报济南讯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山东坚持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实际使用港澳台地区投资超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占到全省的77.5%,其中港资135.2亿美元、台资1.2亿美元、澳门投资4574万美元;与港澳台地区进出口贸易871.9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省的4%。“可以说港澳台是全省利用外资的基本面。”山东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张庆伟说。
从产业结构来看,港澳台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13.8%,比2019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且增幅达44.7%,高出港澳台投资整体增幅22.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正在成为港澳台投资新的增长点。港澳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占比达7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投资额105.3亿美元。从投资区域分布看,港澳台地区对山东投资覆盖16市,青岛、济南、烟台、威海四市合计实际使用外资9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达68%。同时,聊城、枣庄、东营、临沂、济宁等市实际使用港澳台投资实现倍增,同比分别增长284.5%、120.6%、115.6%、109.3%、105%,港澳台投资山东中西部地区正在不断提速,潜力巨大。
金融领域一直是鲁港合作的重点,香港是山东企业赴境外上市的首选地,也是山东企业境外融资的最重要的平台。2020年山东有4家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融资总额78.66亿元。截至目前,山东在香港上市企业累计达到55家,占全省境外上市公司总数的47.4%,累计在港融资1079.6亿元,占全省境外融资额的86%。
(张文婷 )
山东全面开展18-59岁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已有237.8万人接种,接种总量全国第三
本报济南讯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推进情况。截至3月17日,山东共投入接种单位2188个和临时接种点207个,累计接种疫苗408.9万剂次,接种人员237.8万人,接种总量居全国第3位,其中进口冷链从业人员接种率达到100%,医疗卫生人员接种率达到91.1%。目前全省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整体推进顺利,异常反应发生率在预期范围内。
山东目前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为2个厂家生产的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均为两剂次。按照说明书,2个厂家疫苗接种的间隔天数略有差别,但临床试验结果和专家推荐意见认为,间隔3-4周的免疫效果更好。关于疫苗替代问题,两剂次接种应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
即日起,山东将逐步开通金苗宝APP、健康山东服务号、健康码等移动应用终端在线预约和接种记录查询功能,实施多平台精准预约。
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马立新介绍,山东制定了疫苗接种费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省级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调配机制。逐级成立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科学划分接种工作责任网格至最小单元,提前做好受种人员摸底统计,科学有序组织接种。在每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疫苗接种医疗救治保障专家组,组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划分责任区域,确保每个接种点都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人员值守,每个临时接种点都有救护车现场驻守,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下一步,山东将增设接种点位,在充分利用现有预防接种门诊(站)和厂矿、企业、学校设立的接种站等接种资源的基础上,将全省符合接种条件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动员范围,由辖区卫生健康部门统一安排,根据疫苗接种服务需求、现有设施条件和覆盖区域,合理规划和增设接种单位,并向社会公布接种单位信息,方便居民就近接受接种服务。对边远、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将组建“流动接种队”,走到群众身边提供接种服务。
发布会上介绍,本轮新冠病毒疫苗实行免费接种。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接种对象,无论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均可免费接种国家议定价格范围内的新冠病毒疫苗,受种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疫苗及接种费用由医保基金负担,财政根据实际接种疫苗及接种费用,对医保基金给予补助。
关于新冠病毒疫苗流通质量监管,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史国生介绍,目前山东监管部门已派出检查人员2.1万人次,检查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7236家次,实现了全覆盖检查。山东将持续开展疫苗质量执法检查。药品监管部门将及时掌握辖区内疫苗接种计划和接种单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疫苗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检查,力争做到疫苗储存运输到哪里、质量监管就跟到哪里。
(于新悦 )
2035年山东沿海主要港口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港口
本报济南讯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从科学设定一流港口发展路径、深入推进智慧绿色平安港口建设、着力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加快构筑陆海联动开放新格局、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内生发展活力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意见》提出,制定全省沿海港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升港口智慧、绿色、平安水平,推动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全力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特色突出、全面领先的现代化港口群。同时,研究制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指标体系,2021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7.5亿吨、3350万标箱,2025年分别达到20亿吨、4000万标箱,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35年全省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沿海主要港口建成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
在聚力提升港口智慧、绿色发展方面,深入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推进自动化码头、智慧管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5G、北斗、物联网等港口场景应用。到2025年,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码头作业基本实现自动化。
《意见》提出,打造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分拨基地。延伸拓展冷链、整车等物流链条,由交通物流枢纽加速向供应链枢纽和产业链集成平台升级。在保税港区探索开展外国籍干线船舶国内和国际中转业务。到2025年,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18%。
此外,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临港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日韩商品入境首选地。发展大宗商品现货贸易市场,到2022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北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推动港口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推进港口与银行等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涉港涉航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及航运信贷、航运交易等全程服务,研究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价衍生品、大宗货物远期交易等航运金融产品。
为扩大合作,鼓励省国有骨干港口企业与中远海、马士基等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合作,新增国际海运航线,构建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近远洋兼备的航线体系,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到2025年,外贸航线数量达到278条。
同时,完善内陆港布局,拓展海港功能腹地,促进黄河流域生产链、供应链、资源链集成集约集聚。到2025年,建成内陆港50个。建立海港与“齐鲁号”欧亚班列合作联动机制,拓宽跨境货物集散和过境运输渠道。提高中韩国际客货滚装班轮运输效能,推动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创造条件争取开通中日陆海联运。深化与日本、韩国海关的通关合作,推动海关AEO便利化措施落地见效,率先实现陆海联运整车运输6小时放行。
(常青 )
借力《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东风
莱州苹果叩开欧盟市场大门
本报莱州讯近日,莱州市家豪食品有限公司的21.4吨苹果快速装车发运欧洲市场。这是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后,这家企业首次出口苹果。协定中,“烟台苹果”成为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据了解,《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于2020年9月签署,主要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协定将为双方的地理标志产品提供高水平保护,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标志产品,使双方消费者都能吃上、用上货真价实的高品质产品,也为中国有关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升市场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年底,我们就开始联系签订欧盟客户的订单,但订单量不大。如今,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烟台苹果’的知名度在欧盟市场逐渐提高,订单量大大增加,我们对出口苹果更有信心了。”莱州市家豪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宿继涛说。
目前,莱州辖区共有出口注册工厂12家,出口注册果园28个,2020年共出口苹果542批近1.3万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使‘烟台苹果’地理标志获得了欧盟保护,进一步提升了烟台苹果在欧盟市场的知名度。”莱州海关查验二科科长袁希雷告诉记者。
(从春龙)
山东首个海洋产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启动建设

本报海阳讯近日,山东首个海洋产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北方蓝色海洋经济科研生产基地开工建设。
该项目主要服务海洋及临海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3亿元,共分3期,主要建设内容包含生产厂区、台座、码头和护岸等,分为生产加工区、管桩及塔筒钢构件存储区、混凝土生产区、钢筋存放加工区、试验材料区和技术研发区等功能区。据悉,待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15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模块、20万立方米沉箱预制构件、2万吨以上钢桩及2万吨海上风电塔筒结构等的年产能。 ( 常青 )
图为:北方蓝色海洋经济科研生产基地模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