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了解风险,是投资的第一课。任何投资、甚至任何行为都有潜在风险,了解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投资不确定的未来。
wind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违约金额均在1000-2000亿之间,违约数据在100-300只。今年违约数量为153只,违约金额为709.04亿元。
违约类型分为:未按时兑付本息、未按时兑付回售款和利息、未按时兑付本金以及展期。
前三种就是实质违约了,展期的话比违约好一些,也就是暂时没钱要求延期,还是想还这笔钱的,当然最后能不能还得起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对于我们债基投资者来说,第一选择是尽量不踩雷,第二选择是踩雷后的处置。
大家都想要完美的避雷。但说实话:除了只配置纯利率债( 利率债的发行人通常是国家以及有国家信用为背景的机构,比如国债、国开债等,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的债基,没有一只债基敢于保证不踩雷。
首先,已经踩雷的债基,同一基金公司债基在短期内不要配置。原因很简单,一般同一基金公司共用一个债券库,也就是说还有一定概率还会踩雷。
那么这家基金公司的债基是不是永远不能配置呢?这也不一定,有句话叫做只有经历过才懂得。更好地吸取历史债券违约的经验,也有利后续避雷。
其次,分析已经发生债券违约或是疑似债券违约的债基的一些共性,当出现这些特征的时候,我们要警惕。为了以防万一,可以选择先撤离观望。
这个内容,阳光在往期文章 《8月21日债基十二时辰丨又见债基踩雷?附避雷小技巧》中已经有过相关论证,重点来看下结论。
今年来涨幅-1%以上的疑似踩雷(数据截至8月21日)的15只纯债基金有以下特征(样本数据有限且观点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辅助参考)。
1、报告期内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况,且发生巨额赎回的。
2、债基出现逆市连续下跌的。
3、债基规模低于1亿。
4、债基重仓债券占比高于50%以上的。
5、基金经理变动。
6、基金公司管理基金规模低于千亿。
1、2、5属于出现异常状况的,3、6属于基金公司管理能力体现的,4属于一旦违约的损失会比较大的。加上同一基金公司短期内有债基踩雷的。注意这7点,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持有债基踩雷概率。
那么债基违约之后,如何处置呢?
同样是参考往期的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债基会延续下跌,一方面是债券违约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投资者的集体赎回很有可能会导致债基波动。
小部分债基恢复正常净值增长。
极小部分债基短期内出现大幅增长,大概率是违约类型为前面提到展期。
所以纯债基金一旦单日出现1%及以上的跌幅时,清仓是大概率正确的选择,留下来的赌性太重了,并不适合低风险投资者。
说到这里,你是否还敢投资债基呢?
其实,债基踩雷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今年来涨幅为负的债基有42只,也就是说加上疑似债券违约的债基,踩雷概率也就是0.25%(数据截至8月21日)。
不过,投资并没有是一场运气的比拼,而是逻辑的较量。既要有好的预期,也要有最坏的打算。
简单来说,一方面要分散持仓,不要只持仓1只债基。其次,要做好亏损的准备,一般债基踩雷单日普遍下跌区间在1%-10%之间居多,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阳光写之前也比较纠结,投资者普遍喜欢看高收益的分享,提风险的并不受到投资者的普遍欢迎,基金管理人等其他方也不喜欢。
但是,阳光始终认为适当的风险提示,是对读者朋友的一种负责,也是平台良好生态的一部分。
风险提示: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作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