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杜牧,你想到的是他哪首诗?
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还是“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或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从这些诗句表象看,杜牧就是一个典型的风流人物,常流连于烟花之地,整天有诗酒相伴、美女相陪,堪称唐代“吴亦凡”。
但杜牧真的是如此不堪吗?
(一)
杜牧出生于京城名门望族,系当朝宰相杜佑之孙。
近水楼台先得月,小杜在祖父杜佑的指导和培养下,从小就文采出众,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而且熟读文史典籍、各类兵书,按照这个发展方向,小杜将来必成大器。
但上天给谁的都不会太多。杜牧10岁那年,祖父、父亲先后离世,只剩下母亲和杜牧兄弟二人相依为命。
父辈多年累积,给杜牧留下了不少钱财,按理说应该够他们衣食无忧好一阵子。但小杜毕竟从小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来没有过苦日子,由奢入俭难啊,所以那点家产很快就败光了。
杜牧一家生活彻底陷入困境以后,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他对国家、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公元824年,16岁唐敬宗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还处于青少年叛逆期,喜欢到处玩乐、打夜狐,不思进取,更不理朝政。
除此之外,唐敬宗也很会享受,大兴土木修建行宫。
杜牧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既愤慨而又痛心,写了一篇,通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阿房宫赋》构思精巧、文笔华丽、见解独到深刻,长安城霎时间洛阳纸贵,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杜牧这小子才20出头就能写出这种文章,以后肯定是朝廷栋梁啊!”
(二)
杜牧看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自己少年才俊,心里不禁喜滋滋“看来我是个做官的料,我得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828年,杜牧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信息传遍了京城,许多读过《阿房宫赋》的朝廷要臣争先恐后给小杜写举荐信,都想把小杜揽入自己麾下。
太学博士吴武陵作为杜牧的铁杆粉丝,更是拉下老脸跟当时的主考官沟通,给小杜要了个保送的名额。
但杜牧真才实学也不是吹的,他在同年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中,以高分通过了考试,不费吹灰之力就吃上了国家饭。
就业有了着落,小杜忙不迭给家人报喜: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不得不说,年纪轻轻就有此成绩,的确是有资本炫耀,小杜也不例外,都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次,杜牧给几个朋友去钟南山的兰若寺遛弯,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见他文质彬彬、谈吐不俗,便问他叫什么名字。
同行的基友答:“你连他都不认识啊,他就是名震长安城的杜牧啊!”
看来寺里可能还没有通网,高僧满脸的问号,让杜牧有些不自在。
但他转念一想:佛门中人一心向佛,早已不问世俗和朝政,哪里会去关注社会新闻。想到这里,小杜作了一首诗送给僧人:
《赠终南兰若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三)
考上公务员后,杜牧官任弘文馆校书郎。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他的工作重心开始向江南地区转移。
众所周知,扬州地处江南,商贾往来频繁,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扬州夜生活十分丰富,生性爱自由的杜牧很快就坠入了扬州的温柔夜梦中。
牛僧孺对杜牧好到什么地步呢?给他安排的工作都是最简单轻松的,杜牧便有大把时间流连于烟花之地。此外,牛僧孺还曾安排保镖暗中保护在青楼玩耍的杜牧。
就这样过了3年,杜牧的任期结束,调回长安担任监察御史。他十分不舍扬州的姑娘们,并给两位姑娘分别写了赠别诗: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年后想起这些风流岁月,杜牧满怀感慨: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珍惜,整日沉迷声色犬马,现在想起来那些日子就像不堪回首的梦境一样: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四)
杜牧离开了扬州温柔乡以后,准备回归政途大干一场。但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狂风暴雨。
唐文宗时期,奸臣郑经和很会拍皇上的马屁,许多人都说郑经和很可能要当宰相了。杜牧的好基友李甘气愤地说:“如果郑经和当宰相的诏书下来,我就把诏书撕了。”
这话传到郑经和耳朵,郑经和就在皇帝面前告状,李甘后来被贬出京,不久之后死在他乡。
杜牧为朋友冤死感到痛心,但却无能为力,于是他申请调到洛阳任职。
没过多久,京城就发生了“甘露之变”,许多朝廷要臣被斩杀,杜牧因调离长安反而逃过了一劫。
但小杜对这次事件也是心有余悸,京城太险恶了,我还是就窝在洛阳好了。
(五)
公元837年,远在扬州的杜凯写信给哥哥杜牧,告诉他自己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了。
时隔多年,小杜再次来到了扬州,但他毫无玩乐之心,带着弟弟住到了城郊的禅智寺。在这里,他看到了扬州偏僻幽静的一面: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但由于请假时间过长,按照《唐制》算是自动离职,小杜一下子成为了无业游民,连给弟弟治病的钱都没有了。
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美女环绕的小杜,这会却要厚着脸皮四处求人。
好在认识的人不少,杜牧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到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下担任团练判官。在宣州期间,他有时也会想念家乡的亲人:
《南陵道中/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六)
在宣州干了三年,杜牧被朝廷召回长安,在离开宣州时,杜牧满怀矛盾写了一首诗:
《自宣城赴官上京》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公元842年,杜牧受到牛僧孺(曾经派保镖到青楼保护杜牧的那个家伙)牵连,被派到黄州去扶贫。
在黄州任职期间,小杜也算是兢兢业业,不仅经常下乡考察,还积极为当地百姓解决税赋、衣食住行等问题。
闲暇时候,小杜也会外出散心,找找写诗的灵感: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看来小杜也是有志之士啊,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此后几年,杜牧又接连被贬到池州、睦州等小地方扶贫。
他在池州扶贫时,还曾经到过杏花村喝酒: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
公元848年,杜牧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但历经沧桑的小杜已过了不惑之年,早已没有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只想安安分分混日子。
但无奈京城的工资是越来越低,杜牧一家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听说江浙地区工资比京城高不少,于是他又申请调往外地。
没过多久,杜牧如愿以偿调到了浙江湖州去当市长,临行前他到城郊的唐太宗陵墓附近遛弯,心生感慨: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回到了熟悉的江南,杜牧如鱼得水,虽然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精力,但生活的惬意程度一点不比在扬州的时候差。
但没享受多久,杜牧又被召回了长安。
尽管不情愿,小杜还是回去了,但他在官场混了这么久,早已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险恶,有了强烈的归隐之心。于是,小杜用毕生积蓄修缮了一下城郊的樊川别墅,这是他儿时的故居。此后,杜牧闲暇之时经常来这里享受生活。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公元852年冬,杜牧因病去世,享年50岁。
结语
有学者评价杜牧的诗:风华流美、清新俊逸。
杜牧出身名门,他天生浪漫、性情飞扬,曾经有过短暂声色犬马、诗酒风流的生活。他虽然风流却不油腻,对于女性总是同情多于亵玩,所以说他是“唐代吴亦凡”是对他的误解与亵渎,他的风流行为可能算不上一个君子,但也绝不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小人。
杜牧也曾踌躇满志,想在朝堂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发现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远不是他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
中晚年后的杜牧,性情也由年轻时的踌躇满志转变为消极妥协,选择退隐一隅,也是为了保持自己节操与人格,这也许是杜牧最后的倔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