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9日正式接任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她在致辞中提到,两岸彼此虽然有分歧,但更有互利合作的空间,文化就是彼此认识、沟通交流最好的桥梁。但外界仍担忧,民进党将反向操作,掏空中华文化。

台“中华文化总会”9日下午举行第七届第一次会员大会,经过新会员入会后,由会员推举蔡英文担任会长,副会长由台当局副领导人陈建仁和“国安会”前副秘书长江春男接任,秘书长则由蔡英文核心幕僚林锦昌担任。
蔡英文在致辞时表示,新团队将持续为深耕台湾文化努力,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持续提升和深植台湾的文化实力;二是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三是加强台湾文化和国际的交流。
蔡英文说,过去几年,文化总会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上,确实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未来也期待相关的交流工作,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两岸之间虽然有分歧,但更有互利合作的空间,愿意抱持最大的善意,通过文化交流,让两岸增进对彼此的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也更加丰富自身的文化。
“中华文化总会”恐难逃厄运
蔡英文兼任文化总会会长,蓝营忧心“中华文化总会”将变“台湾文化总会”,国民党主席参选人詹启贤9日在脸书发文呼吁,不应该刻意回避“中华文化”,而应该视为重要的资产,并且持续的发扬光大。
在蔡英文掌舵“中华文化总会”之前,前任会长刘兆玄被绿营挤兑而请辞的新闻曾闹得沸沸扬扬。这一文化机构将被蔡英文当局“洗绿”的担忧,一直盘桓不去。
“中华文化总会”成立于1967年,由蒋介石成立,主旨是要“弘扬中华优良文化”。陈水扁上台后,为“去中国化”一度将“中华文化总会”改名为“国家文化总会”。2010年,马英九举荐前“行政院长”、知名作家刘兆玄(笔名上官鼎)出任会长。刘兆玄就任后,该会恢复“中华文化总会”之名,做了不少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之事。
然而刘兆玄任期未满,上台执政的绿营便心急火燎地赶人,一面指责其不循“惯例”让位,一面动员“副总统”陈建仁、“文化部长”郑丽君和台北故宫院长林正仪等数百名“自己人”蜂拥入会,务求赶走异己,力保蔡英文顺利“上位”。
去年11月,刘兆玄宣布离任会长,不再过问“中华文化总会”的所有运作与业务。他批评说,几个月来连“国安”高层都介入,铺天盖地地推蔡英文当会长,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再玩下去了”。
外界质疑,民进党长期力主“去中国化”,破坏中华文化,蔡英文接手后,如何确保中华文化传承?还有消息说,民进党急于拿回文化总会,一方面是“借壳上市”搞文化台独,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开辟和大陆交流的“第三轨道”,台湾风传媒报道称,蔡英文幕僚林锦昌一度被考虑派往海基会任副董事长,但台当局规划,以他和文化界熟悉的背景,可出任“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未来不排除用这一身份登陆。
不过有媒体直言,刘兆玄时期两岸的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台当局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之上,当两岸交往的大前提不存在,以文化作为第三轨道是不是走得通,也得打个问号。
另外,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黄重谚曾讥讽刘兆玄,“不是笔名叫做上官鼎,就是文化人”,但新掌门蔡英文的中华文化素养几何,更令民众质疑。从春联题词“自自冉冉”四字错俩,再到手书“点亮台湾”四字错仨,有网友不禁嘲讽,蔡英文执掌之处,恐怕应该是“文盲总会”吧。还有网友表示,疯狂搞“去蒋化”的绿营政客申请加入蒋介石成立的中华文化总会,真是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