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Uncle Koali
撰文 / Dan
编辑 / Dan
出品 / iSP家长学堂
小学时骑着自行车约去同学家玩。在经过学校附近的小街时被四五个穿着红色初中校服的人拦下了。
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他们对我做了什么了。只是记得同学事后回忆看到我时,我的面色惨白,脸上留着几条红痕,衣服上全是脚印,手里紧紧攥着我全力保下的小灵通手机。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社会极端纯粹的恶意。我没有犯任何错,只是恰巧地经过那里,成为他们的目标,然后被拦截,勒索,殴打。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害怕初中生,尤其是穿着那种款式的红色校服的初中生。为了避开那所学校,我甚至会故意绕路回家。
哪怕在自己已经上高中后,当我看到那种红色校服,我仍然会感到不安,不自觉绕道走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2019年,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少年的你》在院线上映,让主流视野聚焦在这段校园残酷物语—校园霸凌。
坐在影院里,我的眼前又闪出了那身红色校服。我惊奇发现我对那身校服的阴影并没有因为时间消失多少。
“只是小孩子打闹罢了”
“你不是也没什么事嘛”。
“东西没丢不就行了”
……
多少真切地伤害在父母和老师的一句句“忠告”和“劝诫”中消融到了骨髓中,压抑到心灵的深井里,变成了青春的灰色蒙尘。
接下来的这个系列,i思泮家长学堂将带您系统的了解并解读校园霸凌这一现象。
什么是校园霸凌?
当我们正式开始讨论校园霸凌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下什么是校园霸凌。
虽然在公众和媒体的口中,校园霸凌的称谓早已被普遍默认为某种校园背景下的暴力行为,但是其内涵和形式一直缺乏共识。根据亚娜·尤沃宁(Jaana Juvonen)和桑德拉·格雷厄姆(Sandra Graham)的说法,霸凌主要包括对目标对象的威胁(intimidation)和羞辱 (humiliation)。
典型的情形是指一个身体较为强壮或者在其他条件或特征上占有优势的个体使用其所拥有的这些能量去恐吓、贬低和侮辱另一个体的行为。
而在校园内,这种权力优势通常来自身体优势和社群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在校园背景下通过暴力或者拉帮结派对其他学生进行羞辱与攻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这些实证立场的社会学者对于校园霸凌的界定固然准确扼要,但现实毕竟不是泾渭分明的公式书,而是泥沙俱下的意义丛。
我仍然记得当时我颤巍巍地拿着手机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的反应是:“没丢什么贵重东西”“没受什么伤”,然后让我自己骑自行车回家。
或许我的母亲并不认为我遭到了“霸凌”,孩子之间谈不上“抢劫”,只有一些无意的恶作剧。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当我们思考自身与身边的人的处境时,“霸凌”不应该是一种权力高位的“客观定义”,而是受害者真切实在的负面感受。
我们在遭受校园霸凌吗?
除了直接的暴力行为外,校园霸凌也具有广泛的形式。
按其发生介质和表现形态来看,校园霸凌大致可分为五类:身体伤害(Physical abuse)、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言语中伤(Verbal abuse)、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和性霸凌(Sexual bullying)。
这五者并非界限分明,而是往往相互交叠,相继发生。
电影里陈念被排球砸头,被堵在家门口围殴,被恶意地推下楼梯。这些行为都是霸凌者对于陈念故意的、直接的身体伤害。这些伤害被归类于直接霸凌。
直接霸凌往往体现为一种直接的激烈对抗。除了身体伤害,还体现为威胁、勒索、辱骂等形式。
除此之外,谣言、刻意孤立、网络霸凌、暗中伤害等被视为间接霸凌。间接霸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可以在不暴露霸凌目的的情况下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有研究表明:霸凌方式在性别中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霸凌方式更倾向于直接霸凌,以身体上的暴力伤害和言语中伤为主。女性的霸凌方式多以间接霸凌为主。通过散播谣言等方式对受害者污名化,从而达到受害者在人际关系上的孤立。
当你发觉:
校园中突然有人对你指指点点,总是用言语不断攻击你;
你总是能接收到骚扰你的短消息,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不实负面信息;
发现自己在学校里总是处于负面消极的状态时;
你或许应该提起警惕心:你是否遭到了校园霸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