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台湾有什么美食,基本上答桉都差不多,不外乎台菜、粤菜、湘菜、上海菜等等外省菜,当然也有台式日本料理和小吃,不过通常都会忽略最富有真正台湾特色的原住民菜肴,顶多在乌来等风景区吃些最容易吃到的山猪肉。最近到东部旅游,终于在当地原住民朋友介绍下,把握机会探索了美味又有特点的当地美食。

以木凋为主要装饰的原住民餐厅。
不少人对原住民菜颇有偏见,以为我偷吃了保育类动物。但是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其实很多原住民餐厅都已经走出一片天,而且以健康为取向,用当地特产的新鲜食材烹调,而不是乱吃保育动物。
但如果不事先做功课,或者有原住民朋友带去,或多或少一定会闹出笑话。像这次第一天到花莲的原住民餐厅,坐下没多久隔壁的客人便拍台大骂,质问店家为什么点了“野菜牛肉”,里面却一片牛肉都没有?
这时只见其他桌客人笑到几乎趴在地上,店家则澹定地回答:本来就没有你要的牛肉。
原来台湾山上从不养牛,原住民也不可能特地去买到牛肉,但山上蜗牛倒是多到不行,所以大家都是吃蜗牛长大的。原住民说的牛肉,其实就是蜗牛肉的意思!为了让客人容易分辨,原住民餐厅如果有真正使用牛肉的菜色,会以“+”号来标示,例如:野菜+牛、竹笋+牛……等。

刚放进“蛇纹石”的石头火锅。
另一道“石头火锅”也是颠覆一般吃惯“台式石头火锅”朋友的想法。在台北吃的石头火锅,是用一个用石头磨成的锅子来做火锅,下面以火炉加热,把材料放进去炒一轮再加清汤煮滚,吃法和一般火锅差不多。

全部“蛇纹石”放进去后火锅立即冒出大量蒸气。
但是原住民的石头火锅却大有看头,端上来的是槟榔叶折成的长方型大汤锅,里面放了鲷鱼、虾子、山猪肉、野菜和调味料等,再加上冷的上汤。因为槟榔叶不能放在炉子上加热,什么时候才能煮熟?没有耐性的人已经准备拍桌子。至于怎样吃,我们整桌没有人猜出答桉。
好戏在后头,服务员拿来一盘石头,放进汤内,马上激起阵阵水蒸气,石头放完果真汤也滚了,大家急不及待享用这道极具视觉效果的“没有火的火锅”。

石头火锅的“蛇纹石”只能用一次,用第二次就会当场爆炸,左边是煮过火锅的石头。
原住民的石头火锅,是用附近河里捡来的“蛇纹石”,以炭火烧到摄氏800度以上,再放进火锅,用石头的热度把食物煮熟。虽说这种火锅看来简单,但只能在花莲一带吃到。因为随便找的石头,通常加热后放到冷水,会受不了冷缩热涨压力当场炸开,很容易造成顾客受伤。唯有在花莲县寿丰、万荣、瑞穗、卓溪等河流中捡到的“蛇纹石”,质地坚硬、可以抵受这种压力用来做石头火锅。

烤鸡。
原住民菜另一特色是烧烤,看似简单,但吃起来却非常有文化。这里用的绝对是台湾人说的“放山鸡”,肉质鲜美而且有弹性,烧好上桌时看起来和一般烤鸡差不多,但吃法和都市中的手扒鸡差异很大。在台湾吃手扒鸡是大家戴上手套一涌而上,把整只鸡五马分尸,非常不文明。原住民则是由一位代表戴上手套,用手代替刀把鸡整齐地分好取去骨头,鸡胸、腿、翅、肉、皮等井然有序重新排好在盘子上才吃。还好是原住民朋友带去,他自告奋勇服务,让我们不必在其他客人面前出丑。

要用手整齐分好才能吃的烤鸡。
野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包括:山蓟、牧草心、过山猫、情人的眼泪……等,大多是连听都从来没听过。其中,要靠运气才能吃到的情人眼泪,原名“雨来菰”,生长于雨后的山地草原上,是原住民眼中的野菜珍馐,由于只有雨后会生长,被赋予了浪漫名字“情人的眼泪”,而且唯独在无污染的花东地区才能生长。

色彩丰富的野菜色拉(律)。
情人的眼泪前置处理过程相当繁杂费工,必须不断以清水冲洗掉砂石,时常漂洗不下十次,口感吃起来还是沙沙的。民间有一说法:老公吃了脱口责怪太太不尽心,妻子委屈地掉下泪来,才有“情人的眼泪”之称。

“情人的眼泪”要运气好、刚下完雨才吃得到。
花莲和台东有不少原住民餐厅,各有特色,像是花莲的“红瓦屋”以石头火锅闻名、台东“响罗雷”烧烤最具特色、台东另一家游客较熟悉的“米巴奈”卖的是创意原住民美食。令人惊艳的特色菜肴,错过可惜。

原住民通常以这种类似粽子的“阿拜”代替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