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网友投稿,仅代表个人观点
2021年可谓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出好戏”,政策方面紧紧松松,土拍方面冰火两重天,楼市方面急转直下,地产商方面还在上演“大逃杀”,充满魔幻色彩的2021年注定要载入房地产行业的史册。行业的污泥满身让很多无辜老百姓遭了秧,已经暴雷的留下了无法交付的楼盘、资金紧张的通过偷工减料来压缩成本、销售困难的利用骨折价格进行回血,花了积蓄买了房,却被人当韭菜割了一次又一次,只留头上一个大大的冤字。
我们来看看这些场景是否熟悉?
门窗和其他家具“打架”、油烟机发出怪声、水龙头松动、电线外露、瓷砖空鼓、地板不平、房屋漏水、门窗损坏、下水管道堵塞……
有一次跟着业主去收房,一进门竟然看到卫生间地板上有泡“米田共”,气的业主当场炸毛,拒绝收房愤然离开了交房现场。现在有的开发商还要求业主先交费后验房,真的是胆子大,不知道业主现在维权意识有多强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房屋质量难以保障,交付即维权呢?
原因1:粗放经营模式不适应“低利润”行业形势
最近三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限价、限购、限贷、三道红线、资金监管等调控,再加上这几年间地价飞速上涨、融资成本提高等因素,导致房企利润空间几乎锁死,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喊出口号:“对标制造业”,目前看来,是迫在眉睫,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了。
制造业平均利润率长期在10%以下,在利润如刀片的行业里发展就必须提升管理的颗粒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品质(品控),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就是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开始直线下滑,部分房企的平均利润率都已降到10%以内,这样低利润率的生意如何做成为摆在各大房企面前的一个难解的题。用减配换取利润,以降价换取去化,无疑是饮鸩止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付及维权。
原因2:各大房企面临的新问题太多,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
造成低质量产品的因素有很多,工期压缩、限价、资金压力、限成本、供应商选择、项目定位、企业文化、员工能力等等,不管开发商是放任或者是无能为力,都只说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部分开发商失去了对品质的掌控力,整个生产体系存在巨大漏洞和缺陷。那么面临的结局就是被淘汰。
☰☰☰☰
其实各大开发商也不是不想做出好的项目,只是受制于过往的经营模式和习惯,再加上目前的行业形势遇冷,船大难掉头。从1997年房地产行业登台亮相以后,一路高歌猛进,各大房地产历来只打富裕的仗,每天大家琢磨的都是怎么扩大规模抢地盘,怎么高周转利用资金,关注的是销售榜,在乎的是销售额。在过去,商品房的属性复杂多样,教育属性、投资属性、奢饰品属性等等集于一身,消费者对于品质的关注度是靠后的。反观今日,“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已经确立,回归居住属性的一大影响就是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质和服务,这成为驱动购买的第一要素。很显然,有些开发商并没有适应这样的转变,还是深陷于过往的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调整。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或者是管理理念未能完全贯彻到各个区域各个城市公司以及各个项目,例如新开发的区域或者是新的项目,一般只有高层是从总部过去的,其他各条线人员都是当地招聘而来,企业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往往入驻新城市的第一个项目很难做到高品质。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到下行区间,各个房企间的收并购也是层出不穷,如何融合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也是摆在眼下的一道难题。
其实这道题也并不难解,制造业通过改进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的投入,一方面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人效,另一方面也固化了管理制度和管控模式,这是第一种解法。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每一个大型生产企业都有着颗粒度极细的管理模式,确保出厂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合格的,再加上围绕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房地产经常讲“以销定产”,这句话以后要改一改了,应该变成“以需定产”。围绕客户的生活轨迹,不管是公区还是户内,不管是房屋结构还是园区设施,都要紧密的贴近客户的真是需求,永远要保持谦卑的心态,不断接近客户,这就是在低利润背景下的第二道解法,既然讲对标制造业,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做到实处。
-END-
本文发布的所有资料,报告和新闻等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另:本文发布的所有的资料,不能用于商业等,只限于参考!
天津明源云链致力于通过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让地产生产建造环节及上下游各方的业务场景在线化。通过在线,提升建造环节的生产效率、环境安全和产品品质,以及上下游的协同效率;并运用领先的大数据算法为各方赋能,最终推动地产生产建造全过程数字化,成就美好建筑。成立以来,明源云链已与全国400余家开发商达成合作,产品覆盖了超5000个项目工地,为地产开发商成功交付了超300万套房间,沉淀超4000万条项目质量缺陷数据。客户中,百强合作占比达70%,包括碧桂园、保利、融创、绿地、招商蛇口、金地、绿城、金茂等知名开发商。
欢迎关注天津明源云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