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长计划”要慎重考虑培养人选
王营
据媒体报道,自2016年以来,马云在教育公益上不惜下重本,寻找、支持中国优秀乡村校长,这就是“乡村教师计划”的升级项目“乡村校长计划”:每个入选的乡村校长会得到由马云公益基金会提供的50万元实践经费,此外还将赴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管理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马云为此项计划做的预算是“10年投入两亿元。”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能力和眼界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同时也决定了该校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状态。马云说:中国乡村教师原来有四百多万,现在只有三百多万,问了问离开的原因,说是“校长太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不可否认,当今农村教育中不乏一批优秀校长,像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杜朗口中学的崔其升等,他们在农村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上积极作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但是,这一群体毕竟太小,虽然不能像马云说得那样,将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归咎于“校长太烂”,但由于校长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导致学生大量流向城镇学校,却是不争的事实。
马云的“乡村校长计划”,彰显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教育的情怀,对农村教育而言,抓到了问题的实质,无异于雪中送炭。不过在遴校长培养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避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中国的乡村校长都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校长的工作表现和政绩由教育局说了算。作为一项公益投资,校长培养人选的确定最好别让教育部门插手,因为他们考核校长的标准不够科学,推荐出的人选不一定有培养价值。比如有些地方考核校长,按照人事部门的考核办法,有的校长可能排名第一,然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全县倒数。这种不会抓教学质量,只会讨好上级的校长最好不要成为培养人选。
二是要考虑学校的规模。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扶贫移民搬迁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儿童跟随打工家长进入城市,留在劳务地上学。哪怕在中部省份不太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也是生源不够, 产生了一些微型小学校或教学点,那么在校长遴选中,必然要考虑校长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应该对学校规模提出一定要求,小型学校或教学点的校长不宜作为培养对象,他们流动性大,职务变动快。要选择那些学校规模较大,地点固定,具有长期办学传统,短期内不被撤销的学校校长作为培养对象。
三是要切实发挥这些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他们到国际知名学校游学,不是出国旅游,而是让他们学习这些学校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而要把这些学习所得化为各自的办学实践,还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在“融合”上下功夫。因此,当这些校长学习归来后,公益基金会还要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并定期评价他们的工作成果,同时要督促他们不断改革创新,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一名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乡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