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数据诠释学科,用信息解读世界,写有温度的代码,做有态度的器械。在这里我们构建天地经纬,俯瞰车水马龙,在信息科大,我们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服务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让最节能的汽车驶进未来的赛道,让机器人的步伐走上梦想的舞台,积淀的传奇将由我们续写下一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陈雯柏老师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李学华老师做客北京日报“决胜高考|#2022年北京高考直播咨询#”直播间,为您解析学院专业优势、竞争力以及就业前景等重量级信息!
第一部分:自动化学院
一、前言
1.1人工智能自动化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方法技术,是新的技术学科。自动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去,自动化代替人力操作,自动完成作业,即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现在,自动化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代替/辅助人的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渗透,推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当前人工智能很热,由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把人工智能推到了风口。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宽带、通信、物联网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目前,我们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和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问题。
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人工智能势在必行。
二、自动化学院简介
自动化学院始于1964年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86年,北京机械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设立招生,2001年,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设立招生,标志着自动化专业的诞生。
电气专业在2005年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2019年,人工智能专业设立,2020年以勤信班形式招生。
自动化学院教师总数107人,其中博导6人,硕导45人,正高教授30人,副高36人,85人是博士或博士后,21人有海外经历。
其中,部分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贴,部分教职人员为教育部教职委委员,有北京学者,北京市特聘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教学名师,高创名师,还有北京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师资优良,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自动化专业简介
本专业以国际工程认证为标准,结合校企合作优势,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等产业人才需求,突出物联网控制与感知技术,为国家和北京市科技中心和高精尖产业培育信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机制
此专业有两套培养方案,一是自动化一般培养方案,一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企业,学生能够接受最新的自动化技术,同时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与研华科技、美国德州仪器、博创机器人等全球著名工控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2025机器人开发,农业智慧医疗等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
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电气工程应用技术为重点,将电气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电气技术与AI技术相结合,着力加强在电力传动和自动控制,供配电系统分析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多就业于国家电网、发电集团、地铁运营公司、电力设备机关等。2020年的时候,该专业获得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在国家电网的入职考试中表现不俗,每年录取率很高。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2004年,北京大学诞生了国内的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专业,2005年,南开,西电,北邮也开设了智能科学技术专业。2006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技术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批准,2019年获得了双万计划,成为首批的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可以说,我们的专业服务北京,面向北京。
根据 boss直聘研究院的调查统计,2019年的高校应届专业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平均起薪排行榜中,面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是位居榜首。
人工智能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专业采用“勤信实验班”的招生方式,是我校新工科特色专业,采用国际化、场景化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核心科学和关键技术,培养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勤信实验班模式为双分流,一是出国,二是人工智能企业实习,形成教育科研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与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互补模式,宽口径培养与定制式培养相结合的一个人工智能培养体系。
三、AI赋能,创新创业工程人才的培养
我们前面强调了人工智能专业,还有自动化、电器工程及自动化,都强调AI赋能,强调AI场景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全覆盖分层次的自动化创新创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训练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大一阶段可以参加专业引领的实战训练,大二阶段可以参加专业综合实战训练,大三可以参加专业特色实战训练,毕业设计可以做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项目。
我们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选择能力。
教学资源
优质的实践条件能够保证优秀人才的培养质量。我院所有本科专业实验室包括国家级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卓越工程师联盟开放实验室对学生实行了全面开放,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课思政”育人平台
系列化的创新创业实战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刻苦训练,钻研技术,全程贯穿继承与创新、朋辈教育以及团队合作。课程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五育平台”。
国际交流
同时,我们提供双培计划,实培计划等长期交换生和短期国际交流方式,与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校都有合作,不仅是能够本科,同时还有硕士的合作关系。
欢迎各位同学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第二部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通信工程专业,198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35年的办学历史。
我们有一批非常优秀的知名校友,比如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导航系统部副主任、199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北斗女神”徐颖;5G国际知名专家,5G之花的作者秦飞校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预警机千里眼崔继先校友等等。
学科专业排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突出信息特色的学院。在2021年软科排名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40%,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排名进入前20%,学科和专业群整体实力进入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序列。
就业质量高,发展潜力大
据第三方调查数据,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等均位于学校前列,同时也名列北上广同类高校前茅。根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名,我校位次逐年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位居学校前列。
读研率处于全校较高水平
另外,我院学生的读研率在全校比较高,只要学生认真学习,有继续深造的决心,学院就提供条件和平台。
高水平的校内外基地
我院拥有国家级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信息与通信系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基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通信工程学科的引领下,依托北京地区丰富的高校资源,我们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很多学校建立合作,重点发展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宽带移动通信、等方向,承担一大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技计划专项。
师资队伍朝气蓬勃
同时我院有一批非常年富力强的青年的骨干教师,以北京高校优秀教师,长城学者领衔的教师队伍朝气蓬勃,与企业和央属高校协同育人。教职人员中,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优秀主讲教师2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特聘教授和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
师资队伍年轻,专任教师69人中,35岁以下的就占35%,90%以上的老师50岁以下的,是一支朝气蓬勃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ICT行业特色鲜明
北京的十大高精尖产业的布局中,一大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有关。就5G而言,5G不仅仅是新一代通信网络,更是一种新的经济生态。5G的智能化特征融合垂直行业,将赋能传统产业实现突破性变革,推动社会进一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我院从三大方面入手,即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
我院要求学生专业上成才,精神上成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4年培养过程中,构建不断线的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制度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协同育人,让学生能够在多方渠道的帮助下快速成长起来,包括校际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以及同中兴、大唐、百度、普天等信息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实践育人也是人才培养中重要一点,依托企业群与合作高校,打造赛课合一教学模式,把学科竞赛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把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教学融合,把虚拟和实际的实验条件结合,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这也是我们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电子信息类”勤信实验班
“电子信息类”勤信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验班形式培养出色的行业领军人才,在读期间,实验班力争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率80%,境内外深造率50%!同等条件下,“勤信实验班”学生在大类分流时能够优先选择专业并进入专业实验班,优先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社团活动等。
我们希望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成才渠道,为满足不同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我们打造了这个电子信息类的实验班,以优良的师资进行导师制培养。
双导师制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两个导师来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用项目制跟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电子信息类”勤信实验班采用“厚基础、重能力”的分阶段培养,大类阶段注重夯实科学基础和学科基础,按照“一生一策”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一学年末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优先选择专业,并进入专业实验班完成本科学业。选拔优质师资及知名校友组成导师团队,落实全程覆盖的 “双导师制”,帮助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专业规划,确保每个学生进团队、进项目,通过导师的培养树立学生的高尚品质和远大理想,实现导师制落实品德与知识并重的培养目标。
以五类“专业自主实践课”为载体,融入科研项目、创新项目等内容,以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项目制教学为主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托学院市级和国家级校外基地,与企业联合实施实验班的培养,科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企业实习和实践机会,对于参加合作企业的项目研究任务,经考核后实行学分认定,可替代相关选修课程或实践环节学分。通过校企协同合作,落实素质和能力并举的培养目标。
每学年末动态调整,按照专业排名、考核成绩和在校表现实行进入退出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等条件下,实验班的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各类遴选推荐(例如卓越计划,推免等)等方面具有优先权。我院相信,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能激励学生锐意进取。
五、未来展望
放眼未来,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多方协同,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以工程认证为质量导向,一流专业培育一流人才。面向未来通信网络与系统、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智能终端设计与应用等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着眼科、产、教融合,优质资源协同育人,支持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丰富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凝练专业特色与内涵,打造一流专业,形成一流成果。
六、2022年学院招生计划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分别招收86人,89人,35人,实验班25人。电子信息工程在北邮的双培计划16人,通信工程,5g技术与北邮双培24人,电子信息工程和美国的奥克兰大学的外培计划4人,这是我们今年初步的这样一个招生计划。
加到AI家,无不是认知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质变,从自动到智能无不是软硬基础与创新实践的总和。我们以信息带动技术,用智慧定义智能,我们创新赋能,剑指巅峰,在信息科大我们答时代之问变,信息为智慧,我们通古今之变,拾旧物而言新,我们超越信息与智能。
以上内容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直播实录,北京日报客户端特别推出“决胜高考”直播栏目,介绍2022高考最新、最重要的资讯,并邀请各高校重量级专家进行解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