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重启核四“公投”辩论落幕,核电安全问题却再度引起社会的关切与讨论,月初于英国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6),“剑拔弩张”的中美两强出乎意料发表联合宣言,承诺共同应对气候变迁问题,引发全球关注。 由峰会看台湾,民进党当局承诺2050年零碳排,但政策与作为却背道而驰,减碳成绩太差,因而窘状毕露。
COP26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与环保团体视为第一次关键的会议,因为6年前签订的《巴黎协定》执行成绩与进度都远不如预期,如不能即时采取更积极的减碳作为,就不可能遏止暖化,未来气候灾难与气候难民将大幅增加。
这次大会中,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到205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还有100个经济体承诺2030年前扭转森林砍伐状态,美国和欧盟宣布合作减少甲烷排放,中美两大排放国最后关头也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合作减碳,被称为压轴善意。 COP26虽不算成功,但并非一事无成。
发电是温室排放主要来源,因而各经济体都把改善供电列为减碳重点,努力增加绿电、减少碳排放高的火力发电,其中煤电占比高、排放也高,更被列为优先淘汰项目。 欧洲国家已往“去煤电”之路大步前进。
台湾从马当局到蔡当局,政策上都是增加绿电,民进党原本打算用绿电取代无排放的核电,但绿电进度缓慢,核电却如期除役,台电为避免缺电,只好增加火电机组,导致台湾火电比提高、供电部门排放增加、空污恶化。 台湾已连续多年在气候变迁绩效指标殿后,今年更名列倒数第5名。
长期更不乐观,即使绿电占2成目标达成,但这代表火电占比达8成。 由于电力需求逐年成长,估计2050年电力需求将成长8成以上,即使届时煤电占比3成,耗煤总量仍然高于现在,达成零碳排根本缘木求鱼。
只要民进党愿意放弃反核意识形态,重启核四,核电占比即可达2成以上,火电占比就可压到6成左右。 这种结构不仅有利减碳,对“台湾安全”、能源成本与风险分散等都有帮助。 民众支持重启核四,可以让台湾不偏离全球减碳之路。 至于反核人士所称的安全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核四的土木、厂房与反应炉原本就有高规格的安全设计,核废料储存亦有完善的规划,所谓“新发现断层”亦不真实,只要看看当局的地质调查所的资料就很清楚。
支持重启核四,更是对民进党践踏民意鸭霸行为的抗议。 蔡英文不论接见宾客或参与“公投”说明会都说,重启核四不会是政策选项,原委会主委谢晓星更说他“尊重‘公投’结果,但原能会同意重启核四的机率是零。”
不论事后如何解说,这些话都代表民进党心中早有定论:绝对不会执行重启核四。“ 公投”有效期是2年,民进党执政时间则仍有2年半,换句话说,即使支持重启核四“公投”过半通过,民进党若就是拒绝执行,拖一拖2年就过了。
这种无视民意、践踏“公投”结果的鸭霸行为,已经“违法”,人民一定要反对、要抗议;如果支持重启核四比例只略微超过反对者,民进党就会“辗压”过去,不理会“公投”结果;如果支持者远高于反对者,“或许”能让民进党稍有顾忌,以免犯了众怒。
民进党与反核人士一直把废核塑造成全球潮流下的重要环保议题,但先进经济体与世界主要环保团体已不再倡议废核、反核,地球暖化问题才是重点;核电几乎无排放,因而被视为有助减碳,是绿电的一种。 看看岛外的气候大会,想想台湾民进党当局无厘头的废核、反核,重启核四不仅有利减碳,对台湾能源供应与安全有保障,也是对民进党当局的公民抗议行为。
(本文为台媒《中国时报》所发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