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8月1日讯7月29日下午,东西湖区辛安渡街东风大队永丰村,黄发芝老两口迎来几名特殊的访客。辛安渡街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亲手交给91岁的黄发芝。
激战上甘岭负伤立功,凯旋后响应号召回乡务农。记者走进东风大队,聆听英雄隐藏功名70年平凡又异乎寻常的经历。
伤痕:誓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
老人在小方凳上落座,左小腿上乌黑的伤疤就从裤腿处露了出来。这块成人手掌大小的伤疤,正是上甘岭战役的见证。
“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就是要报共产党的恩。”1930年4月,黄发芝出生在汉川湖区刘家隔。9岁那年,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将7岁的妹妹送人后离家出走,黄发芝四处讨饭,两个弟弟相继饿死。

黄发芝老人。长江日报记者戴东辉 摄
新中国成立后,苦水泡大的黄发芝报名参军,在两次剿匪战斗中,与战友击毙敌特2人、活捉3人,因作战勇敢被调入县大队。
1951年1月,黄发芝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入编杨成武66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部队坚守阵地直至最终获得胜利。
在防御作战中,黄发芝和战友挖战壕、铺枕木,右手被枕木砸中,无名指骨折。他在简单包扎后带伤巩固工事,被授予三等功。
在随后的拉锯战中,一枚炮弹在战壕里爆炸,黄发芝左小腿一阵疼痛。他低头一看,脚踝上方被弹皮擦破,深可见骨。
1952年7月28日,经指导员和排长介绍,黄发芝在阵地坑道火线入党,升任机枪班长。凯旋时,全班12人在不断补充兵员的情况下,仅剩5人。
战后回国,黄发芝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及至举家迁入辛安渡,他对赴朝作战、负伤立功的事情守口如瓶。
寻访:战斗英雄深藏功名70年
黄发芝的事迹,后被退休党员崔德运发现。
今年70岁的崔德运,早年是辛安渡农场电影放映队队员。他在战争片里感受到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从1974年开始递交入党申请书,2000年正式加入党组织。
2018年,崔德运从街道退休老党员、入朝作战荣获二等战功的郭贤品那里获悉,东风大队有个姓黄的党员曾入朝作战。崔德运崇尚英雄,想仔细打听情况,但不久后郭老就去世了。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崔德运在东风大队见到了黄发芝。
多次寻访,崔德运在唠嗑中记下黄发芝当年参战的细节。今年春节,崔德运手书对联,贴上黄家大门:“抗美援朝过大江 立功负伤保家乡”,横批“志愿军万岁”。
崔德运将相关信息交给东风大队党支部,大队整理后及时向街工委报告。在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下,社会事务办公室迅速查证核实。今年“八一”建军节前,黄发芝领到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传承:激励年轻党员扎根乡村
“在上甘岭战斗中,后方补给困难,三天不吃不喝都挺过来了。”“相比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够幸福了,我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
今年6月10日,东风大队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上,黄发芝讲述自己从穷苦出身到翻身解放,从参军入党到报效国家的亲身经历。
大队党支部书记胡一龙说,老英雄回乡务农深藏功名,让全体党员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他在战后被授予中尉军衔,被选送到步兵学校,毕业归队接到集体转业命令,转业后学习勘探专业,等待分配时他又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月薪97.5元的工作,主动申请回老家务农。”
“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胡一龙感慨,黄发芝为身处乡村振兴一线的年轻党员树立了榜样。
在东风大队,黄发芝没有缺席一次主题党日。“除非碰上刮风下雨,黄老才同意我们开车接送。平时,他坚持自己开电动三轮车来参加活动。”


纪念章。长江日报记者戴东辉 摄
6月28日,辛安渡街工委负责同志为黄发芝老人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30天后,黄发芝收到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倥偬如昨,初心在胸。
关于曾经的苦,黄发芝一再打断身边老伴的话头。“过去的不值一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长江日报记者戴东辉 通讯员代烁 朱崇勇)
【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