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2022年10月03日08:55:25 热门 1925

视频来源:青微工作室

华西都市报于2014年刊发

华西都市报专访“小平您好”主要参与者栾晓峰、赵宝晨、郭庆滨、李禹等人。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带着微笑,看着参加国庆游行的学生们打着这幅横幅,从天安门广场走过。

那一年,邓小平80岁,大学生们20岁左右。

从1984年到2014年,30年间“小平您好”,已经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这是在每当纪念小平同志时,大家最先想到的一个画面。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华西都市报专访“小平您好”的主要参与者栾晓峰、赵宝晨、郭庆滨、李禹等人,其中郭庆滨是当年北大生物系学生会主席、国庆游行总指挥。

华西都市报再度寻访这一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同时也更正了此前社会上流传的诸多细节谬误。

·由来

(总觉得游行光呼口号、挥舞花束,还不能充分表达出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北大学生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条横幅表达心意。)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赵宝晨、栾晓峰、常生、毛小洪、李禹(被灯泡挡者)、佟丹 讨论制作横幅 (于宏实 摄)

1984年的国庆35周年庆典活动,是在经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时,栾晓峰、李禹、郭庆滨、赵宝晨都是北大81级大四的学生。除了赵宝晨来自哲学系外,其他三人都来自生物系。

栾晓峰回忆说:“当时北大生物系受邀参加国庆庆典都是大四的学生,我和同学们对于能够参加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都很高兴,每次都认真参加训练,盼着‘十一’的到来。”

“大四的学业是十分紧张的,但无人叫苦叫累。每次排练,各个中队都早早集合于训练场地。同学们放弃了暑假休息,积极准备。”赵宝晨说,临近国庆前夕,在北京通县进行了一次预演,当时大家以正步走挥舞花束的姿态走过检阅台。或许是与三军检阅队伍行进方式重复而不能显示这支队伍的特点,第二天合练时,指挥部通知北大的几个中队改正步为齐步,花束挥舞尽量自然活泼。“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弛下来。”

9月27日,参加庆典的群众游行队伍冒雨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最后一次预演。

栾晓峰说,次日,学校领导传达了国庆游行总指挥部的意见,认为气氛不够热烈,希望大家能够解放思想,以各种方法体现国庆的热烈气氛,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貌。

“同学们接到总指挥部的意见后,就各显神通想办法,有的准备花束,有的弄来气球,有的挥舞彩带。”栾晓峰说,9月30日晚饭后,他和同宿舍的于宏实、杜杰、郭庆滨开始讨论第二天游行指定的标准口号和标语。

当时,郭庆滨是生物系学生会主席,也是生物系国庆游行的总指挥,栾晓峰是班里的团支书,两人还是哈尔滨一中高中高中同学。因此他们所在的28楼216宿舍一直是班里的中心。赵宝晨是哲学系的学生会主席,但和栾晓峰是从小学就相识的好朋友,常去216宿舍玩,当天他也参与了这次讨论。

栾晓峰说,讨论时,总觉得第二天游行光呼口号、挥舞花束,还不能充分表达出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因此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条横幅表达心意。

·热议

(有人说“教育要改革”,有人说“改革要加速”……这些标语虽好,但还不能充分地表达心愿,谈着谈着,焦点逐渐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从左至右:栾晓峰、郭庆滨、常生准备写了 (于宏实 摄)

“这时其他宿舍的同班同学常生、李禹和毛小洪同学也来到我们宿舍,大家想到了一起。”栾晓峰说,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写什么标语。有人说“教育要改革”,有人说“改革要加速”…… 大家都觉得这些标语虽好,但还不能充分地表达心愿。

栾晓峰说,大家谈着谈着,谈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一开始有人说写万岁,但很快被否决了,说有个人崇拜的色彩。

赵宝晨说,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小平同志你好”。

于是大家就行动起来,郭庆滨去系学生会办公室取来了做花用的绿纸。当时没有毛笔,书法较好的常生就用布头蘸着墨汁在彩纸上写下了六个大字。

赵宝晨说,当时几个同学在旁边问常生字够不够大时,毛小洪自告奋勇拿来了自己的新床单做衬。

几个同学立刻忙碌起来,把写好的字往床单上订,但发现床单长度不够,只能订四个字。

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的郭庆滨和预备党员赵宝晨担心横幅打出去不严肃,就提议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换为“您”。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直赞同,横幅最后变成“小平您好”。

于宏实当时正好有照相机在宿舍,把这个制作过程拍了一些照片作纪念。这也是目前我们唯一能见到的当时的照片。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从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栾晓峰就要下笔了。于宏实 摄

·入场

横幅写好了,怎么往会场里带?赵宝晨说,当时指挥部要求不准携带与游行无关的物品,不准私自制作标语口号,场上所有的标语口号、横幅旗帜都由组委会统一制作。最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用一束彩花做掩护。

栾晓峰说,找来三个拖布杆和蚊帐架当支杆,固定在横幅的中间和两头,绑好后小心翼翼地把横幅裹起来,在外面又绕以彩带,顶端缀以纸花,这样横幅变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标语制作好之后就放在了216宿舍的门后。

忙完这些事情后,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休息了不到两个小时后,凌晨4点,大家在学校集合前往东单待命。“当时管理很严,有同学因为在候场期间,擅自照相被民警将胶卷曝光了。我们起先还担心横幅能不能带进去,后来很顺利,大家齐心协力,把横幅‘裹’进了游行队伍。”栾晓峰说。

·沸腾

(经过金水桥时,常生、李禹、于宏实高高展开横幅,游行队伍一下沸腾了,有同学喊,小平同志看见我们了,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几秒钟。)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从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栾晓峰忙着订在床单上 (于宏实 摄)

栾晓峰说,国庆庆典游行开始的时候,游行队伍按照顺序,随着当时放的音乐往前走。当时工人游行队伍是放《咱们工人有力量》,农民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学生的乐曲是《歌颂祖国》。快到天安门城楼时,周围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热烈。

“经过金水桥时,常生、李禹、于宏实高高猛举展开了这个横幅。”栾晓峰说,当时游行队伍一下就沸腾了,大家对着天安门城楼跳跃呼喊,“我听到有的同学喊,小平同志看见我们了,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几秒钟。”

“我们开始打开横幅,可没想到的是,刚打开的横幅方向先朝了后面,这一下引来了后面游行队伍的一阵骚动和赞同的回声,我们边走边急着变换横幅的方向,游行队伍也开始乱了。我们试着把横幅朝向天安门,脚步都慢了下来。”李禹回忆说,“只见到处人群都在欢呼,我们就尽情地喊,尽量把横幅举得高些。可是举着横幅还没走几步,前面的队伍已经看不见了。大家开始向前跑着赶队伍。手上拿着横幅不好跑,来不及想别的,就把横幅丢在了路边。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小平您好’已进入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激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随手丢掉的是这样一件无价之宝。”

李禹说,把横幅打出去的那一刻,他就觉得任务完成了。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发表了这张照片,这一年的全国最佳新闻照片、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等奖项,都被《小平您好》包揽。

从此“小平您好”这句话和这张照片就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记忆,成为一个时代情感的由衷表达。

经典回忆|独家专访:1984国庆游行“小平您好”幕后全揭秘 - 天天要闻

佟丹、毛小洪、张征(未参与)、栾晓峰、常生、于宏实、李禹、赵宝晨、郭庆滨在中国味精技术公司的复制横幅前的合影

·对话参与者:

时任班团支部书记栾晓峰:

新影厂曾想补录“小平您好”镜头 被我们拒绝

华西都市报:对于事情的参与者,媒体报道有不同的数字和名字。那这件事的参与人员究竟有多少人?能否介绍一下参与者的大概分工是什么?

栾晓峰:主要参与者为常生、于宏实、杜杰、赵宝晨、李禹、毛小洪、郭庆滨和我。当时在场的还有同班同学佟丹(女),当时和常生处朋友,另外还有植生专业的曾周同学(大学快毕业时,在四川考察大熊猫时为科研殉职)。佟丹是唯一参与的女同学,赵宝晨是唯一来自生物系外的同学。当时没有任何分工,同学们都在自觉地忙着。

华西都市报:在制作横幅时,除了兴奋与激动,有没有对可能遇到什么结果有过其他预想?

栾晓峰:只想标新立异,展示自己。没有考虑效果和后果。

华西都市报:事后有没有想过去找这幅旗子?

栾晓峰:当时他们三人顺手就把横幅丢在了路上,谁也没拿这事当回事。事后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郭庆滨转达新影厂想补录“小平您好”的镜头,找到系里,想让我们同学摆拍,大家自然回绝;二是过了好几天,当时北京有一家公司中国味精技术公司,老板叫冯星如,请参与的同学去做客,吃大餐,很丰盛,并希望我们毕业后加盟公司,在公司的办公室里,常生应邀又用布头重新写了一遍“小平您好”,并合影留念。

华西都市报:游行结束后,你们有过担心吗?

栾晓峰:别的宿舍我不了解,我们宿舍的五个人,北京的于宏实回家了,其余的四人都在看书学习,没有担心什么。“十一”中午游行结束一回到燕园,碰到生物系82级的师弟师妹,一听说是我们打的横幅,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在学校看电视直播,看到“小平您好”横幅时异常兴奋。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第二天到我们宿舍来看望大家,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有鼓励,北大敢为天下先。

华西都市报:几年来一位自称是北大东语系82级学生叫胡圣虎的,不断向媒体说自己是“横幅标语内容的设计者和书写者”。还称当时生物系两同学来请书法方面有特长的他出“主意”,这是怎么回事?

栾晓峰:我们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他在2001年主动向多家媒体投书《当年我写“小平您好”》,在近些年又频繁接受媒体专访。但近年来也有不少人对他表示质疑。

从于宏实拍的当时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见,是常生写的“小平您好”,有众多亲历者做证,“小平您好”是常生写的。我们不认识胡圣虎,更不用说找他“出主意”。

华西都市报:大学毕业后,大家都选择了怎样的发展?

栾晓峰:郭庆滨、毛小洪、常生、李禹、杜杰、于宏实等人毕业后均先后出国留学,生物系81级学生80%现在海外发展,当年的同学已是遍布海角天涯。我选择了在国内发展,赵宝晨是哲学系的,也留在了国内。

华西都市报:30年了,回过头来,您如何看待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栾晓峰:“小平您好”,当年北大的莘莘学子为了标新立异,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经典的历史一刻,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这个“您好”,我觉得它体现了一种领袖和人民那种亲切感,也是发自我们学生内心的,可以说语言是朴素的,感情是真挚的,轻轻地道一声“小平您好”。

历史只需记住,北大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这件事我从未主动对人讲过,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影响。

对话2:

时任北大生物系国庆游行总指挥郭庆滨:

“如果上面追究下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华西都市报:当时您是生物系国庆游行的总指挥,在彩排时是否就有考虑要打出一条横幅出来?

郭庆滨:彩排时从没有考虑过。就像晓峰说的,这个主意是在9月30日晚上才酝酿产生的。

华西都市报:当时有没有对可能遇到的什么结果有过预想?

郭庆滨:我想我的作用有三。一,参与了这个横幅的酝酿制作携带游行过程。二,作为游行总指挥,不只没有阻止汇报惩罚这个行动和参与的同学,甚至积极参与和“怂恿”了这件事。三,事件发生后,在这个问题没有定性前,承担了可能的全部政治责任。

华西都市报:作为总指挥,游行时出现了打横幅的“意外”,事后学校有没有找你了解情况?

郭庆滨:10月2日一早,北大生物系党总支书记就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追问我事情的经过,并告诉我这是一个重大政治事故。我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我告诉他这件事是我的责任,是我带头干的,如果上面追究下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他告诉我,他对我很失望,作为共产党员、学生会主席、游行总指挥,系上多年信任培养的学生干部,怎么能在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候犯这种错误。我没法回答他,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犯了这个错误。在这个事件过程中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10月2日那天的下午四点多,党总支书记带着新华社记者邵泉来找我。开始时我忐忑不安,不知邵泉的身份,以为是上面来调查这件事的。从邵泉的嘴里我才第一次听到上面肯定了这件事,我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马上召集了参加的同学进行了采访。

华西都市报:这件事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郭庆滨:我1986年起就一直生活在美国,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小平您好”对我个人的具体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影响。从1984年10月2日的采访之后直至2009年,我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小平您好的采访和活动。只是因为有一些人冒充是“小平您好”事件的参与人,我才和参与“小平您好”的当事人在2009年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以澄清事实真相。我在美国的朋友和同事很少有人知道我和小平您好事件的关系。

30年后回过头来看"小平您好"事件,我认为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小平在文革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贡献的肯定,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第二个方面是"小平您好"缩短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距离,从"小平您好"那一刻,伟大领袖就从“神”变成了“人”。"小平您好"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更平等的政治观念。第三个方面是"小平您好"让老百姓在文革多年极左路线禁锢后看到了一线新鲜的生气。从这个新鲜生气中,人民看到了一个希望。他们看到中国正朝着更开明,更宽容,更民主的方向发展。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国平

(本文得到“小平您好”主要参与者栾晓峰、赵宝晨、李禹、郭庆滨审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