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晋江市的安海古镇,镇因海而兴衰起落,古时候商船云集的安海港,在潮起潮落之间,无数货物商品从此地通往海内外各处。
“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
繁荣的安海古镇一度成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反攻基地。
镇内,有龙山、凤山两山对峙,这样的风水宝地之下,自然少不了一座千年古刹,因其坐落于龙山山麓,便被人称之为“龙山寺”。
传说,寺庙最早建于东汉年间,一位古天竺高僧一粒沙来到安海,看见当地一颗亭亭如盖的巨大樟树,枝繁叶茂的樟树白日里浓荫遍地,为过往的人们遮阳挡雨。
在夜里,古樟树则会发出耀眼的光芒,高僧一粒沙认为这是佛法显灵,于是发下宏愿,要在此地建起一座寺院。
樟树本就是古人用以建造房屋、雕像的上好木料,于是高僧延请工匠,将樟树主干雕刻成一尊庄严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枝干则用于寺庙殿宇的建筑材料。
直到今天,那尊以樟木雕刻而成的观音像,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的稀世“国宝”。
“东汉初兴光佛刹 ,南朝重建迓神庥”,这段传说也被书写在了庙内的石柱之上。
自然,这很可能只是传说而已,据考证龙山寺始建时间约在隋朝皇建年间,初名“普现寺”、“天竺寺”,因主殿供奉的是观音,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观音殿”。
算起来,龙山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寺内存有隋朝时期的大鼓,以及刻有“大唐贞观十三年鲁国公程知节捐奉壹仟督修”横梁,都印证了寺院的古老历史。
一千多年来,多少风起云涌的英雄豪杰,多少悲壮苍凉的朝代更迭,多少可歌可泣的忠臣义士,那些故事或被人遗忘,或记载于典籍,大多数已经隐没无闻,乏人问津。
龙山寺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历久弥新,也因此留下了众多神奇的故事。
明朝时期,倭寇横行于东南沿海,安海古镇濒临海边,人们深受其苦,在龙山寺的天王殿内,有人刻下一行字,叙述曾经佛陀显圣的传说。
当时,一群倭寇攻入安海,焚烧庐舍,正商议着将龙山寺毁之一炬,忽然间一群乌蜂密密麻麻,乌泱泱的朝倭寇蛰去,顿时“群寇惊俱跪叩,服罪而归”。
清廷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安溪县人李光地听闻了此事,赞许为“安海镇国佛”。
后来,清廷与盘踞台湾岛的明郑政权斗争,为了禁止沿海居民秘密支援郑氏家族,下令封海迁界,片板不许出海。
清廷派出兵马,惨无人道的将沿海民宅、寺庙付之一炬,以断绝人们怀念故土的思念之情,迁界运动直到施琅收复台湾岛,才逐步废弃。
当阔别故土数十载的人们回到家乡,惊奇地发现龙山寺竟然还孤独的矗立在一片废墟之下,最终施琅率领族人捐资,重新修建了这一千年古寺。
随着福建人的迁徙,龙山寺的香火亦遍布海内外各个地方,仅仅在台湾省一地,就有四百多座分灵而来的“龙山寺”,以安海龙山寺为祖庭。
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着“台湾紫禁城”之称的鹿港龙山寺,以及艋舺龙山寺。
“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
在艋舺龙山寺的楹联之上,恰恰说明了两岸同宗同源、一衣带水的文化联系。
台湾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