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西方总算是对俄罗斯的核威胁做出了回应。目前大概的猜测是,俄罗斯自然还不会随意使用核武器,因为俄罗斯很清楚核武器一旦使用将造成巨大的、不可控的后果。然而,为了维持核威慑的可信性,俄罗斯必须摆出很明确地使用核武器的话语以及相应适用范围的模糊性,以此来约束西方的决策空间。
在有核国家不想真的打核大战的时候,核威慑一般寻求明确和清晰的概念界定,以此换取核威慑的可信性。但现在俄罗斯持有的这种模糊性,意味着这距离实战使用已经不远了。换言之,这可能是古巴导弹危机以后人类又一次接近核大战的历史时刻。
从逻辑上看,俄罗斯本土以及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绝对不能被乌克兰进攻的地方,可以想见乌克兰如果进攻俄罗斯本土或克里米亚,俄罗斯使用核武器是大概率。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俄占区则有不小的概率也会使用核武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相对可能性比较低。当然,鉴于这种模糊性,俄罗斯具体什么地方会是真正的底线我们并不清楚。
关键力量还是在于常规作战的态势。如果俄罗斯的态势很不利,那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提高,范围也可能比较广泛。因为说到底,俄罗斯拿出核武器来威慑是因为常规兵力已经有所不足。同样的,如果俄军增援的常规兵力仍然能够有效防御,则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会比较小。
好消息是,乌克兰方面的进攻能力确实不足。尽管北约增援的炮兵装备对俄罗斯后方的仓库、后勤站、交通线威胁严重,不过这不能改变乌克兰军队攻坚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乌军在哈尔科夫的反击主要还是因为俄军兵力严重不足,一旦俄军稳住了防线,则乌军的突击群无法有效突破俄军防线,相反还会在俄军防线面前损失惨重。这点在红利曼和赫尔松表现得也较为清楚。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乌军缺乏装甲部队实施突破作战,乌军的机械化集群在前期已经被大量消耗,现在的快速突击力量都是轻型车辆为主,包括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防雷车和大量的皮卡乃至民用轿车。这样的机动兵力虽然速度快,但攻坚能力很差。后两者的出现也说明了乌克兰军队装备上的缺口非常严重。乌军的T-64、T-72系列主战坦克已经损失巨大,东欧国家少量的T-72M补给并不足够消耗。而德国为代表的北约国家则不太愿意提供“豹”2A6或者M1A2这样的主战坦克,因为北约并不希望乌克兰真的活得了足够的装甲兵力去挑动俄罗斯的底线。
某种程度上,俄罗斯的核威慑确实是有效的,其极大地约束了北约支援乌克兰发动进攻的意图,从而避免了战线在俄军动员完成之前可能出现的进一步崩溃。
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俄罗斯只有尽可能杀伤乌克兰的有生力量或者彻底瓦解西方的援助意图才能尽快结束战争,而这些都不太可能短期实现。唯一能短期实现的只有大规模进攻,但是俄军目前并无能力发动有优势的大纵深进攻。可以说,这仗俄罗斯已经缺乏后手,现在就只能继续拖下去。
我们只能希望俄罗斯不要输彻底,否则俄罗斯使用核武器后造成的核不扩散体系崩溃,将导致中国周边一大批国家重启核计划,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态。短期来看风险还较小,但长期来说不可控的因素可能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