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射洪成为一座“三线”工业城市,见证历史洪流。
射洪山区中曾建设过多座军工厂
1960年代中期,一些重点建设单位先后在射洪选定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在1966 年相继开工建设。
总后勤部和成都军区后勤部在县内筹建军工企业,前后分别建立了染造厂(3533),汽车大修厂(7449),被服厂(3536)和橡胶厂(3537)。
射洪四川射洪县碧庄乡山沟中,3536厂职工工作场景
从3533厂到7449厂
1965年,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由南京3503厂负责包建3533厂(染造厂),厂址选在当时射洪县柳树区的瞿河乡,他们带领民工修路、建房,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迅速建成 。
当时,为了保证工厂生产用水,还修建了涪江的引水涵洞,但由于涪江水量不足、交通不便,3533厂改迁江津。原厂址改建为汽车大修厂,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7449厂。
高峰时期,四九厂职工700人左右,电影院、消防站、公安、车站、食堂、医院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学校一应俱全,据说后期筹办过高中。加上家属和周边的老百姓,常住人口超过2000人,比当时很多乡镇都要热闹。
今天的四九厂已经告别了当年的喧嚣,重新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但遗落的山沟里的大量建筑,还是很容易勾起半个世纪前的回忆。
3537厂,从射洪到贵州
这是位于武安镇蔡家沟的原3537厂旧址,现在的厂房已经非常破败,鲜有外人知晓。
3537厂在射洪的时间很短,但仍然留下了当年的建设痕迹。
从射洪出发,沿着武安方向的公路西行3公里,右转进入蔡家沟,远远地就能看到几栋红砖的房子,旁边的路突然变得宽敞起来,3537厂到了。
选择一个山沟,几乎是所有军工厂选址的标配,群山环绕的37厂也不例外。几年前,我在潮水般的文字中看到了对于3537厂的零星介绍。
3437厂建立初期的规划主要是生产橡胶、军用鞋。后来因为成都至南充的铁路规划生变,3537厂于1968年搬离射洪,去往它的新家——贵州龙里县;后来它发展成为了全军四大胶鞋定点生产厂。
3536厂,从射洪到绵阳
1966年三线建设时期,解放军3536工厂建于射洪,生产军需被服。90年代初3536厂迁往绵阳,一代人在此留下青春......
1980年起,3536厂由全生产军用服装,改为生产军、民服 部分原料和产品自产自销。加工各类款式的纯毛料,中、高档军民服装,对外加工纯毛料民用西装,自产自销的马裤呢军大衣、涤卡棉大衣,被用户誉为佳品。
改革开放后,全国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3536生产的军装和民品用仍然需要运到140公里以外的绵阳火车站运出,每年运输费就达40余万元。
此时,经济社会发展逐显变革,城市化浪潮初露端倪,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这里的工人还在为进城和子女上学的事情发愁,建设“分厂”,成为了时代的选择。
在3536生活的孩子们
彼时,3536厂的搬迁得到了绵阳的支持,一期工程于1990年开工,1992年就建设完成,3536逐步开启了外迁之路,并最终结束了她的“射洪时代”。
在3536生活的孩子们
射洪,一座“三线”城市
直到2010年,我回射洪参加工作,还能不断地接触到当年这些军工厂出来的老工人,他们在工厂,在学校,继续从事着与当年工种相关的工作。
三线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射洪的工业经济发展,在那个农业化为主的时代,说从建厂的那一刻开始,工业的血脉就在射洪流淌开来。
这些工厂虽然大都地处偏僻,但因为有国家战略背景,物资保障得力,福利待遇优越,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到其他单位,而是争先进入军工厂。
90年代之前,绝大多数军工企业都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与现代化的生活场景,曾经为很多人描绘过美好生活的模板与愿景。
90年代后,7449厂改制为四川环联汽车部件公司,射洪的“三线”时代彻底终结。
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涉及庞大的人力、物力,最终大都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归于平静,要么消失,要么搬离山沟拥抱城市。
而对于射洪来说,50年前正是这些由国家主导的工业建设项目,为射洪带来了现代化的先声,他们劈山开路、筑起厂房、架起桥梁,引入了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迅速填补了工业门类,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为射洪刻上了工业的烙印。
(图文来自方舆射洪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