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兴林
图:吴兴林 杨正林
原载: 十堰晚报
四宝山,
老君殿,
殿里供有仨神仙。
钟声响,
摆神案,
香客跪地一大片。
烧高香,
嗑响头,
老君面前许心愿。
做好事,
多行善,
多子多福多平安......
老君殿远景(新修)
漫步郧阳区青曲镇凤凰山老君殿遗址,这首传唱了数百年的民谣,仿佛依然萦绕耳畔,三省第一殿的历史风云不由浮上眼帘——
一、兴衰始末
老君殿始建于元末明初。1985年10月初,笔者在一河南吴氏的传世家谱了解到了老君殿的兴建历史:泰定二年(公元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在河南与湖北交界揭竿而起,反抗苦吏暴虐,后遭残酷镇压。其中有吴氏兄弟三人曾带领有一小支农民军在血战中突出重围,后转战于泌阳并一路向西途径今天的唐河、内乡,折南入邓州、折西北向淅川,跨今天的陕西界进入商南,在此受阻遭重创,后三兄弟带余部向南,沿着秦岭南延余脉进入鄂西北,顺着山势一路南下,来到郧县青曲境内的凤凰山。一日黄昏,长途跋涉的三兄弟饥肠辘辘,昏昏然席地而眠。然长兄辗转反侧入睡不得。遥想当年,自被逼无路,血盟起事,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死里逃生,背井离乡至今三年有余。而今眼目下,却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身无立锥之地,生死难卜,如此奔波,不由悲从中来,恍惚间,老君道人飘然而至,
太上老君
手指长兄头下说:“此乃一方宝地,可立庙布道,成事足矣……”。长兄一觉醒来,头疼无比,起身一看,原来头下枕着一块圆形大青石,石上有两个清晰可见的脚印。到此,长兄茅塞顿开。是年三月三,吴氏三兄弟在当地老百姓的鼎力支持下,筹资在四宝山筑建道观,名曰“老君殿”。并铜铸一尊高一点五米,重约六十五公斤仙风飘逸老君圣像,并用那块留有脚印的圆形大青石做底座。同时还铸有一座高约一百公分,直径在七十公分左右的铜钟。相传首建殿宇时,明清至民国末年曾经多次修葺扩建,建制规模最大时占地约两平方公里,主殿建筑由前殿、后殿、东西侧殿四部分构成。许是旧时百姓视老君殿为精神寄托的圣地之故吧,殿内神像不断增加,由最初仅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这“三清尊神”,又敬奉了孔子、火德星君等,各路泥塑、陶制、木制和铜质神像达到七十二尊之多。殿前古树下挂有一座高约一百公分,直径在七十公分左右的铜钟。有“香烟不断,钟声不绝”之说。在香火兴旺的明清时期,鄂豫陕三省香客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老君殿一度被香客尊为“三省第一殿”。老君殿还被设为国民党的乡公所和后来的三乡乡公所。解放前后,这里还曾经做过学堂。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四宝山老君殿被无情的夷为平地,殿中遗物散失各地。
二、革命遗迹
青曲镇西沟村凤凰山老君殿,是扼守郧西至郧阳府的咽喉要道。解放战争时期,解放郧阳的第一枪在此打响了,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了全面内战,向全国的各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
陈赓、谢富治兵团是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太岳兵团。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该兵团由晋南平陆、垣曲地区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于十一月十日顺利渡过丹江。后三十四团解放了郧西县城,郧西的解放给了郧县人民以极大的鼓舞,郧阳地下党组织就派人到郧西去与解放军的部队取得了联系,并告知和汇报了郧阳国民党重兵驻守老君殿以及其他布防情报,三十四团得知情况后迅速制定了攻克敌人驻守老君殿防线的作战方案,并计划决定在一九四八年元旦前解放郧阳。当时以心狠手辣、善打枝头飘雀而闻名的土匪头子江治澜为首的反动军队就扼守在老君殿。为了麻痹驻守在老君殿的敌人,我军在郧西大肆张扬过元旦的气氛,张灯结彩,排练节目,练习锣鼓,购买肉菜。造成部队要在郧西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元旦的假象。
十二月二十九日傍晚,我十二旅三十四和三十六两个团,分两路从郧西出发,三十日拂晓我军三十四团经过七十华里的行军到达郧县青曲,由二营和三营突然向盘踞在老君殿的敌人发起了猛攻,一下子就俘虏了敌人四十八人,缴获了小钢炮一门和步枪四十九支。结果企图负隅顽抗,殊死一搏的五百余守军竟做了鸟兽散,保安大队的余敌在老君殿胡乱放了几枪后,就慌忙向郧阳城退去,后又逃过了汉江。当天晚上,我军的渡江战斗就开始了。天亮时,我军和船只在大堰小河西停了下来,开始在这里大规模的渡江,但是,逃敌早已经经十堰遁到了均县。郧县遂告解放。
石磉磴
大革命时期,老君殿曾经是我党地下组织的交通联络站。当时的觉远道长就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秘密联络员。某夜,月黑风高,地下党组织在老君殿召开组织会议,风声走漏。国民党特务持枪冲入大殿,觉远道长机智地掀翻香炉,掩护党组成员安全撤退,但觉远道长却被国民党特务残忍的点了天灯。四周百姓得知情况,集资买了棺材,掩埋了老道长。
三、文化遗存
老君殿虽历经劫难,但至今仍然有大量珍贵文物被保存下来。
咸丰三年觉明道长主持时的四方百姓筹资火德星君神会碑刻记录了当时的盛况,碑文为:
火德星君神会碑
常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以善小而不为,则善之积也。亦□□而我师。张老大□□□甫者,为人慷慨,乐于施善。咸丰元年,我□□保护□。火德星君神会,众姓各捐微资,□□□以备后日会事。□而天如水少利微,目下节以足。解囊相助者钱四五千文,合众姓底钱管放,大约四五年间可供会事之需,其善无小而有济于会事也,正幸矣,余庆之有指日可得心庠不思淹没其善,敬为其铭,以志不朽云尔。立凭人朱连陛 宋辉川 周日庠咸丰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门人 周日庠谨书 住持僧 觉明 敬立
石香炉
奇特的石制圆柱型纸钱炉(也称香炉),上粗下细,上直径四十公分,下直径三十公分,侧有通风口,中间有上下贯通的香灰通道;如石磨盘、高大的石碑、石制房屋构件、砖瓦等大量珍贵文物遗散四宝山深处。另有包括觉明、觉远以及九位老君殿主持,12位道长也长眠于老君殿后山。
生活器具
四、重修波折
岁月虽东逝,古殿已迷踪。但在老君殿旧址一带,仍不失为一方风水宝地。如今,每逢清明时节,当地仍有不少村民自发地到老君殿遗址一带,划地拈香,祭扫觉明、觉远等一干道众那掩没于荒烟衰草中的坟茔,犹自低诉着老君殿昔日的盛况。春暖花开时节,附近的中小学生们,还三五成群不时地到老君殿一带踏青,俯瞰青曲新集镇全貌呢。更难能可贵的是该镇曲远河村的师大里、周明学、师永清、杨金龙等村民,决意重修老君殿,不仅复其旧制,还扩大规模,再复昔日道教圣地之荣光,将其筹建成知名文化景点。为此,他们自发组织群众报请相关部门同意,于2014年捐资30余万,建起了占地面积150余平米的二层琉璃飞檐、钢混结构的新老君殿前殿。但遭遇资金瓶颈,后殿、偏殿、围墙及周边绿化,至今仍建设乏力。时逢盛世,国强民富,古殿重光,众望所归。
老君殿近景
老君殿作为打响郧阳解放第一枪的革命胜迹,在四方民众心中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投资恢复老君殿的善举,必将载入郧阳发展的史册,于人文渊薮厚重的青曲万千民众心中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笔者祈愿——新老君殿能早日重现昔日风采,让青曲镇众多父老乡亲的心愿别再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