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人类是如何从死神的阴影下幸存的?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杀人无数”的瘟疫,在病毒的肆虐中见证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在这里,细数令人闻风丧胆的致命流行病,用科学的眼光解剖一次次改变历史的病毒。
瘟疫,看似与健康的人类很遥远,但其实,它与你我如影随形。
病毒对人类的威胁由来已久,而当一种新病原在人群中出现,易感染人并引起严重症状的时候,往往会爆发疫情大流行,造成死伤惨重。十四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本文将会详实地探讨鼠疫、天花、大流感、疟疾、冠状病毒、埃博拉等等在全世界范围肆虐的病毒,揭示出一个个显微镜下的病毒,描绘出一幕幕传染病史的图画,梳理出一桩桩人类对抗病毒而做出的努力。
黑死病——欧洲历史的转折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而少数国家如波兰、比利时,侥幸免于罹受这场灾难的巨大冲击。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
这其实就是中国所熟知的烈性传染病——鼠疫。
鼠疫,虽然致死人数可能跟天花不相上下,但是就恐怖指数来讲,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人类历史上曾有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六世纪中叶,至八世纪消失,横扫欧亚大陆,死亡人数估计至少几千万。由于此次瘟疫爆发的地点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里汇集了大批其他大陆来的商队、船队,同时也把瘟疫带到了其他大陆。如今我们推测是鼠疫,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上帝的惩罚,影响到了基督教的盛行,皇权开始依附神权。也正是这场瘟疫,导致东罗马帝国人数锐减,给了阿拉伯人机会,最后称霸欧亚大陆也与此有关。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我们熟知的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由于人死后身体呈紫黑色,所以起名“黑死病”。
黑死病在十四世纪中叶发生,短短几年时间就造成了欧洲大陆近三千万人死亡,三百年间在欧洲大陆肆虐,消灭了近一半的欧洲人。这场瘟疫也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给欧洲人造成的阴影可想而知,也让“黑”这个词成为了最不详的词语,比如黑色星期五。
这场鼠疫持续时间也跟明朝灭亡有关,当年李自成之所以轻松拿下北京城,除了其他因素以外,京城内正在爆发鼠疫也有很大关系,至于这场鼠疫是不是从欧洲传过来的,不得而知。
《崇祯实录》记载:
“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这场瘟疫也让人们对神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每天都在祷告,还是不断死人呢,促使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第三次鼠疫爆发则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结束,从中国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迅速扩散到其他大陆。威力虽然没有第二次鼠疫强,并且人们已经开始制定措施控制,但是,这次疫情也横扫了一千多万人的性命。
这次在中国爆发的鼠疫,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时任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也是他调动所有资源对感染者隔离控制,推翻了日本人的研究说法,并在1911年主持并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
称他为国士无双,并不为过,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免疫学的创始人。
西班牙大流感——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病毒
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发生流感,接着中国、西班牙、英国等除澳洲以外的各大洲都发生了流感。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但到了1918年秋季则在全球大量爆发,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约10亿人感染,大约死亡2500万~1亿人。
其实,西班牙大流感的“零号病人”起源于美国,携带流感病毒的美军前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支援,3个月后,德国军队也被感染,近50万士兵躺在医院——这场流感,意外的拉开了德国战败的序幕。由于西班牙属战争中立国,在英国、法国、美国媒体渲染下,西班牙成为了此次流感的“替罪羔羊”,为摒弃掉“西班牙流感”这个称谓,西班牙人据理力争了足足一个世纪,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终于宣布,禁止以地名命名新疾病。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全世界死亡人数至少为2500万。(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与普通流感的0.1%相较而言,致死率大幅提升。
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这一波的大流感也传入中国台湾,在当时造成约4万余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于1918年6月初在基隆开始出现,然后蔓延全岛,至9月下旬消失,没有特别显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开始从基隆出现,并顺着纵贯铁路往南扩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缑等地,并借由海运传入花莲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结束,造成约77万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从基隆开始出现,1920年2月底结束,造成约14余万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发疫情,再传给台湾人;先在城镇发生,再往乡村扩散。当时台湾医疗资源缺乏,在台湾367万人中,只有732名受过4年医学教育的西医师。日本人患者受到较好的医疗照顾,因此死亡率较低,死亡率为1.1%;台湾汉人为3.3%、台湾原住民则为3.5%。
这次流感一个重要现象,是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
对此,有两种假说: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流感,因此已有抗体,所以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二是青壮年免疫系统较好,在消灭外来病毒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发烧、发炎现象也较严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受损;如果发生在肺部,则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
天花——世界历史的幕后推手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1507年前后,天花被一个患病的黑人奴隶带到美洲,从此开始在美洲大地肆虐。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已同旧大陆的人类隔绝了上万年,对天花、麻疹、白喉、伤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机能,也缺乏防疫知识,很快就成群成群地倒下。
殖民者很快意识到天花是一种有力武器,很多资料记载了殖民者故意向印第安人传播天花的丑行。例如,英国人在加拿大无法推进时,就与印第安人议和,把天花病人沾染过的枕头、被子作为礼物送给印第安人。随后,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美洲原住民在天花病毒及殖民者屠杀的影响下,人口减少了数千万甚至近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
天花比起鼠疫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鼠疫往往只在某一个特定区域流行,至少没有蔓延到全世界。而天花就不同了,全世界的人民无处藏身,不管你是贵族,还是贫民,谁都躲不过,几百年间杀掉了几亿人。
很多人讲,现代西方医学比较先进,实际上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与传染病抗争的时代,中国人要远胜于西方人。比如前面提到的鼠疫,至少在中国没有大范围肆虐,也没有动不动卷走几千万人。再比如天花,最早发明种痘的不是西方那个观察挤奶女工的医生琴纳,而是中国人。
早在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中就有关于用死亡狂狗的脑子,敷在被狗咬伤者伤口上,以便预防狂犬病的治法。同时,里面也有“虏疮”的记载,记载了天花的由来:
“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
在唐代医书《千金要方》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据传这是最早的中国人接种痘的记载。
实际上到了清代,种痘法已经很普及了,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不过清朝统治之后,这个方法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实在是一个谜,为什么顺治帝、同治帝也会死于天花,难以理解。
天花也是目前人类攻克的最大的传染病,牛痘接种法,在1798年后,开始广泛用于欧洲和北美。1979年最后一名天花患者病愈,从此天花彻底被人类消灭,而发明者琴纳也被后人称为疫苗之父。
本期的古代三大“死神”就介绍到这里啦~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