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我的文章里提到过古人对于女性的“贞节”极其看重,当女性落于他人手中,若是能宁死不屈,那也会被称作“女中圣人”,可是当女性与儿子一同落于他人手中,古人又对这种现象抱有什么看法?是要求女性保全自己?还是保全子嗣?在李渔的故事集《十二楼》中,有一个短篇故事名叫《奉先楼》,探讨的就是这一点。
比起话本故事里其他曲折的剧情,反转的结局,《奉先楼》似乎都不是最出彩的,但是它却探讨了一个命题:
当子嗣和女性贞节发生冲突的时候,男性到底会选择谁?女性自己又会如何选择?
1. 冷酷的母亲
《奉先楼》讲的是明朝末年,七代单传的舒秀才与舒娘子还不容易有了独子,但因为流寇猖獗,即便一家三口侥幸苟且偷安,不免也要有些后顾之忧。
于是舒秀才首先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万一你母子二人落于贼兵之手,倒不愿你轻生赴难,致使两命俱伤;只求你取重略轻,保我一支不绝。
在文章的最开端,子嗣与女子贞节的冲突就摆了出来,而作为男主人公的舒秀才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取重略轻”,也就是希望妻子到时候能够不顾贞节,保全子嗣。
然而,听到丈夫的选择,舒娘子也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次选择,她没有松一口气,相反地,她反倒责备起丈夫不顾“节义纲常”,没有答应。
等到过几日,贼兵来袭,舒娘子因为一双小脚,无法逃脱,舒秀才又提出让舒娘子保孩子,舒娘子顾虑再三,决定将舒家族人请到奉先楼。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次男人们的选择,舒家族人毫不意外,也劝舒娘子保孩子。
然而舒娘子被封建“贞节”观念侵蚀太深,做出了第二次选择——她还是拒绝保孩子。
最后舒家族人让舒娘子抓阄决定命运,当舒娘子抓到“存孤”的时候,她才答应暂且放下“纲常”。
在《奉先楼》的第一回中,“选择”是故事的重要命题。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本应该充满母爱的舒娘子却对“保全孩子”这一选择的数次抗拒,而舒秀才和其他族人则是劝舒娘子不要把“贞节”看得太重。
在选择面前,舒娘子表现得太过于冷酷。
其实在选择的背后,是封建制度在男性女性所侵蚀的最深入骨髓的部分。
对于封建的女性来说,“贞节”观念是她们身上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一来是教育、二来是通过“不贞”的下场来恐吓,不论怎么样,“贞节”观念在封建制度时候,已经越过于亲情,成为女性身上的第一重要问题。
这一点在后面舒娘子身上也反应了出来,在《奉先楼》的第二回中,当舒秀才与已做他人妇的舒娘子重逢,舒娘子将儿子交还舒秀才后,自己则选择自尽以明“贞节”,好在被及时发现,结局是舒秀才一家三口大团圆。
在《奉先楼》中,舒娘子的几次对于儿子的态度都有些“冷酷”,但这冷酷的背后,是封建“贞节”观念对妇女内心的异化。
在异化的女性心中,亲情远没有贞节重要。也是这样的心理,促使舒娘子在屡次选择面前,都没有选择过孩子。
2. 子嗣观念
而舒秀才以及舒家族人的选择,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选择,但是他们的选择基础却并非和现代人一样。
现代人做出选择,大多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但是舒秀才以及舒家族人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子嗣的留存。
大家苦劝,叫她看宗祀份上,立意存孤,勿拘小节。
试想,如果舒秀才生的是个女儿,结局也许就不是这样。
而舒秀才和舒家族人对于舒娘子的选择,以及最后他人对于舒娘子的赞扬,都可以看出,在封建男性的眼中,子嗣不仅比女子贞节更重要,甚至是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
在《奉先楼》舒秀才寻妻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小插曲:舒秀才先祖遇见过一个高僧,说家中要想绵延子嗣,世代不能吃牛犬(因为古人认为牛犬帮人类干活,是有功之动物,如若不吃牛犬,也算是吃半斋),而舒秀才在寻妻路上身无分文,只得沿路乞讨,尝尝吃不到饭,就在快要饿死的时候,一个官兵给了舒秀才一块肉。
这块肉可以说是舒秀才救命之粮,可当舒秀才吃到口中是时候,却发现是牛肉。舒秀才想到保全子嗣的规定,拼命抠喉咙,却因此一命呜呼了。
好在故事中的神明见了舒秀才的鬼魂,念他不食牛犬,又让他得以还魂。
从这个小插曲就可以明显看出,古代男性对于子嗣的看重,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
在古代的故事里,不仅是《奉先楼》体现出古代男性这一观点,甚至是随处可见。
在李渔的《无声戏》里,即便是喜欢同性的男人,也要因为子嗣而娶妻。
而《无声戏》的另一篇故事名叫《变女为儿菩萨巧》,更是讲述了一个富商,为了求得一个儿子绵延子嗣,不但二十年坚持在斋日吃斋,甚至广散家财,最终如愿以偿,在六十岁抱得一个儿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古人的观念,这个观念曾渗入进古代(甚至现代部分)的男性的思想里,尽管在《奉先楼》的故事里面,舒秀才选择了儿子,但是本质上他是基于子嗣观念做出的选择。
舒秀才和舒娘子二人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本质上是通的:他们都是封建异化下的产物,当选择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们的选择都是被封建观念所挟持住了。
3.选择之外的闪光点
在儿子性命与女人贞节的选择中,舒秀才和舒娘子二人在故事里都没有体现出对于儿子的亲情层面,以及对于孩子生命本身的考虑,仿佛孩子在二人面前就是一个物品,而最终孩子性命能否保全,居然还是靠抓阄决定的,这看起来未免有些荒谬。
先前讲过《无声戏》里面《女陈平计生七出》,这篇故事里,一个女性被强盗掳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保全自己,被称作“女陈平”。
而在《奉先楼》中,女性委身于他人,只为保全孩子。
其实她们的选择虽然大相径庭,但是她们的选择背后就是封建制度“贞节”观念在推动。
当然,这两篇文章并非完全去否认以及批判两位女子的举动,只是想去否认她们这些举动背后的成因,包括舒秀才一个男性做出这个举动背后的成因。
在现今看来,古代这群人的选择是封建教化下的产物。他们选择的动机未免看起来都过于冷血。
但是在选择之外,舒秀才这个人身上,又可以看到些许闪光点。
尽管在选择上,舒秀才背负了太多子嗣方面的观念,忽视了妻子与孩子作为人的本身。
但是在舒秀才和妻子离散又重聚了以后,舒娘子将孩子交给舒秀才,舒秀才大可带着孩子离开,但是舒秀才却没有这么做:
看见儿子虽然到手,妻子并不见面,未免睹物伤情,抱了孤儿,不住地痛哭。
舒秀才看到儿子以后,也没有太过在意妻子的“贞节”,只是抱着孩子想到妻子,不住痛哭。这“痛哭”正表明了舒秀才对于舒娘子的爱。
这种爱意是不受纲常所约束的,不仅仅是舒秀才,在《奉先楼》中,其他人也有些许闪光点,比如霸占了舒娘子的将军,在故事的开始他是反面人物,可是在最后,他促成了舒娘子和舒秀才的团聚:
此时见舒秀才走到,就把他妻子忍辱存孤、事终死节的话,细细述了一遍。
不仅如此,将军还替舒娘子考虑周全,提议让舒秀才说是另娶,以免让舒娘子因为失节受到周围人的伤害。
“今日从你回去,是我的好意,并不是她的初心。你如今回去,倒是说前妻已死,重娶了一位佳人,好替她起个节妇牌坊,留名后世罢了!”
将军的这番话,正表明了他的仗义与豁达,虽然一方面他的确强占舒娘子,有他的错,但是从他的身上,也能看到人性本真的善意。
这些都是《奉先楼》中的闪光点,当然这个故事本身的观念还是比较封建。
好在,这些观念目前大部分都已经破除,现今父母对于孩子,早已不像是过去那般,将孩子看成是“孝”的任务之一。夫妻的相处也大多以感情作为连接,至于封建“纲常”观念,已然不复存在,每个人本身的地位都在提升。
“人”本身地位的重视,也是社会进步的另一种表现。
文后话:
“流寇来袭,强抢民女”的情境是古代话本中最常遇见的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下,对于女性的贞节观念探讨便多了许多。
在古代其实还有一种“节妇”,是古代女子寡居的时候是否改嫁,这种问题要比“流寇来袭”的话题表现得更加广泛,其实李渔对于这种情境也有自己的想法,待到以后,分享给大家。
相关阅读:
奇书《十二楼》:重口浪漫齐飞,嬉笑怒骂后是一腔风流(十二楼全书概览)
古代一美女被强盗掳走,不但毫发未伤,还把强盗家底拿空了(《女陈平计生七出》)
我是陆月圆,关注书、影中女性以及少数群体生存状态,并致力将其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