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康舒重症团队的医护人员曾说过,如果康舒重症团队搞不定的危重症转运,那患者只能原地就医、回家无望了!因为他们拥有有自己的ICU病房,正在ICU工作的医护团队,专业的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等设备,向上可容纳180L氧气的救护车,他们可以将救护车舱变成一个可移动的ICU病房,给予危重症患者持续支持!
有人说过:没去过深夜的儿科急诊,不足以谈人生
ICU医护人员也会说:没有经历过ICU门外焦急的等待,不足以谈一门之隔的生死之别!
入冬以来,是儿童肺部感染疾病高发的季节(重庆市能接收小BABY的医院的呼吸机一机难求足以证明)。当成都患儿家属向康舒重症转运团队描述了小朋友的病情(小BABY,100天,4Kg,气管插管),希望可以转入重庆继续治疗,可见小朋友病情的危重程度非同一般,转运救治对这个家庭意味着新生命是否能继续延续。
转运的先决条件是得有和BABY匹配的呼吸机,能对BABY病情把控、判断、处置的医护人员,因为BABY的生理和成年人有天壤之别,氧储备和缺氧耐受时间短,应急应对措施必须完善,对医护人员是技术上苛求,精神上的挑战,转运设备上的精准。
没有对比就没有挑战
30岁的是成年人,体重在50Kg±以上,对气管插管(6-8#都可以使用,深度可以21-24cm),只需要粗略计算他的通气量就可以,(潮气量,压力的范围区间)的要求微乎其微,也许就是一个护士,甚至一个护工都可以搞定。
3岁的是儿童,体重14±1Kg(年龄X2+8 ),气管插管(4-5#,深度可以14±cm,需要听诊器调节),呼吸机的潮气量在80-120ml,严格的控制通气量和气道压力,换句话说,呼吸机力度支持高一点,像气球一样的肺就破掉了,对医护人员的通气技术和经验就有挑战了。
3个月的是婴儿,体重4±1Kg,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X0.7;气管插管(3.5-4#无套囊,深度可以12±cm,必须要靠听诊器调节导管深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呼吸机需要以精确来要求。对医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是苛求。
同时家属还告诉康舒重症团队,因为前面有了2个民间转运团队的失败经历,患儿的病情在失败后越发加重了!我们不能尝试失败,也许这一次失败就是致命的!
通过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的介绍,我们得知前两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1、可能是东拼西凑的一个护工拿着一个成年人球囊,报个氧气枕就开始转运小BABY了,刚下楼,一个呕吐,BABY粉红粉红的嘴唇就开始变颜色了......!康舒给出的总结:转运人员对危险是不知者不畏,气道都不能维持就来转运,胡闹!家长是病急乱投医,还能活着回ICU,算宝贝的命大!
2、一个在百度上投广告的XXX转运救援团队,凑了个兼职医生,有病情评估,没有专业的呼吸机支持,有安全意识,自动放弃转运。康舒给出的总结: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医生,有医疗常识,但心有余力不足,没有匹配的呼吸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康舒重症团队来说,没有信心100,即使是有着多次婴儿转运经验及曾在小儿ICU工作经验的李医生来说,仍然是艰巨的挑战,但可能给予家属的是新生命健康的希望。成都到重庆空间距离300公里,时间跨度3小时,再大的救护车空间及医护配置相对医院ICU病房完善的支持平台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如何应对BABY的烦躁,对气管插管的不耐受,呕吐胃内容物,气管管路的滑脱,静脉通路的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
团队医护人员及司机长达1天的物资设备的准备,以及危重患儿转运方案的制定,1、康舒重症病房有着5年ICU工作经验的医生护士,2、出现相关问题后的应急应对方案;3、保证救护车上2台呼吸机;4、婴儿的可视插管喉镜;5、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6、婴儿吸痰管;7、急救药品......
进入小儿ICU,与主管医生充分沟通病情后,得知患儿病情反复波动,不仅来源于肺部感染,气管软化,还有掺杂有心脏的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可能。主管医生强调,必须要有足够的呼吸机支持通气把握,不然你们就放弃接送,小BABY经不住折腾了。
再次捋了Baby的病情变化,听了Baby的呼吸音,查看了呼吸机支持参数,心电监护的监测数据。结合呼吸机在病房对婴儿支持运营状况及以往多次婴儿的转运经验。李医生决定接受这个没有退路的挑战,为了让BABY能够重获健康。
从呼吸机的支持,药物的泵注,管路的固定,床对床的交接等程序在小心翼翼中完成。从成都到重庆市儿童医院的3小时里,随车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心系BABY安慰。所有流程无惊无险,顺利到达!
对于此次患儿转运的安全到达,康舒重症团队的李医生认为,成功都来源于病情的评估+ICU医护团队多次危重症转运的实践经验+转运前的充分准备+转运中突发状况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