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间翻开娃的手机界面时,发现已无半点游戏app的痕迹。
离孩子戒断游戏,从机不离手的沉迷到卸载游戏,已经快半年了。
这半年来,孩子再也没有重新下载游戏,也没有再提出要玩一两把游戏,最多只是看看游戏视频,但自己不再沉浸式参与了。
想起有段时间,孩子沉迷游戏,每晚都要打游戏到凌晨一两点,甚至到凌晨三四点。
其间,根本不能阻止,更不能多说一句话,不然孩子就会很刺毛,说凭什么管他,自己想玩到几点就玩几点的话。

大部分时候一觉醒来,还能听见孩子游戏中枪战的声音,一听到游戏的噼里啪啦声,我就非常头大。
越阻止,孩子玩得越嗨,越指责,孩子越是停不下来,还会跟我发生激烈的冲突。
因为熬夜玩游戏,我不知道劝过孩子多少次,也发火了很多次,根本无济于事。
夜里玩到停不下来,然后就是早上不起,起床后接着玩。
什么作业和学习,嘴上说着要学,要写,但却一直在游戏中难舍难分。
用孩子的话说,就是玩游戏也没意思,但至少可以打发下无聊的时间。反正是打赢了觉得很开心,就一直想赢,打输了不甘心,一定要赢。
抱着这样的心理,就从早上玩到晚上一直停不下来。
尤其是赢的时候,特别兴奋,还会一局一局接着玩。
输了的时候,根本不敢多说一句话,孩子会莫名发脾气,说话很冲,依旧是一局一局接着玩。
想阻断孩子玩游戏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油米不进,说得多了还会激烈的反抗。
眼看不能硬碰硬,也不能坐视不管,我就在想能不能用一种折中的方式,让孩子的游戏按下暂停键。
于是就想到用“多巴胺熔断”的方式来暂停一下,就跟孩子商量:
关于游戏我并不反对,但也不能这么无节制地玩,可以约定一下游戏规则。要是打输了,你当然可以再打一局或两局都可以,不管输赢都要停下来止损。
如果打赢了,那就暂停一下,趁着心情好,刷5-10分钟作业,劳逸结合一下。
我给孩子的理由是:
既然玩游戏,那就玩得心安理得一点,你肯定也不想让我吵你,倒不如玩嗨了学会习,如果实在学不进去,那就停下来做点其它事。哪怕帮我做做家务,洗洗碗和衣服都可以。
孩子见我态度比较温和,也比较认同我提的建议,于就是同意了我的想法。

孩子同意之后,我就对孩子的游戏瘾进行多巴胺熔断,具体方法是:
首先,观察孩子玩游戏时的神情与动作,但并不评判。
一般孩子眉飞色舞之时,就是打赢了游戏,这时我就会趁机提醒,这一局结束之后要暂停一下,去学习或帮我做一些事。
另外,我会估测孩子打完一局游戏需要的时间,然后在他快结束时提醒,一般他都会退出游戏,然后把手机交给我。
其次,当孩子烦躁和急躁之时,我估测是输了游戏,在半小时内不去捅马蜂窝,等他自己将沮丧情绪消化一会后,再去提醒他暂停。
避开他情绪最差的峰值,这样既不会被怼,也不容易当背锅侠。
最后,在孩子最兴奋的时候,按商量好的约定,润物细无声的帮孩子按下暂停键,这样游戏瘾就被无形中稀释了。
对游戏花的时间越少,依赖也就越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他花在学习和其它事情上的时间多一点,游戏的时间自然少了。
就这样磨了孩子不到3个月,他的游戏瘾逐日下降,后来慢慢觉得玩游戏很没意思,做其它事也挺好玩,就卸载了游戏。

多巴胺熔断的意义在于慢慢戒断,当瘾达到最高值时,按下暂停,这样就变相降低了成瘾的程度。
然后再慢慢戒断,同时用远离游戏的时间,做更多孩子觉得有价值和有意思以及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些正向反馈带来的价值感,比玩游戏带来的即时多巴胺更持久。
最后孩子远离游戏后,觉得学习也很有意思,读小说也蛮有趣,出去运动,出门看看也很好,就决定卸载了游戏,而且也没有提过再重装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