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近日,机场充电宝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旅客自弃的充电宝如何安全规范处理?上海机场集团表示,针对旅客自弃的充电宝,两大机场将统一交给具备专业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处置。针对不属于召回批次,品牌、容量、型号等信息清晰,没有鼓包等外观损坏的充电宝,两大机场均提供7天暂存服务。
民航局实施充电宝新规,严禁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从法律维度审视,这种严格管控具有充分正当性。《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携带可能危及航空安全的危险物品登机。充电宝作为锂电池密集型设备,在挤压、高温或短路时可能引发爆燃。航空运输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潜在安全隐患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民航局做出相应规定有其必要性。只是,这一规定的出台略显突然,并未进行充分宣传,加之缓冲期较短,导致大量充电宝被丢弃机场,引发了一些社会质疑。
3c认证作为我国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充电宝,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换言之,大量仍在使用的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在其被销售时并非不合规产品。仅因没有3c标识就被要求自弃,难免让人感觉无奈。
图源:封面新闻
在安全红线之上,上海机场集团等推出的7天暂存服务,展现出法治框架下的治理智慧。当旅客因新规原因不能将充电宝带上飞机,暂存服务既履行了航空安全管理职责,又以最小损害方式保障了公民财产权。对于信息完整、外观完好的充电宝提供暂存选择,避免了“一刀切”处置造成的资源浪费,为旅客留出了权衡取舍的缓冲期。这种“安全红线不放松,财产权利不轻视”的处置智慧,恰是法治精神的生动实践。
将旅客自弃充电宝统一交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处理,构建起安全管控与资源循环的闭环。既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二手市场形成次生风险,又可通过专业拆解实现锂资源的回收利用。近期,某些二手平台上出现大量号称“机场拦截”的低价充电宝,这一现象值得深入调查。机场对旅客自弃充电宝负有妥善保管和合理处置责任,不能任由其随意流入市场,避免产生安全隐患。若机场管理不善,导致不合规充电宝大量流入二手市场,需承担相应管理过错责任。
在航空安全这个不容试错的领域,编织最严密的安全网,固然需要法律理性的经纬,同时也要用人性化服务来收边。安全与便利从来不是单选题,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才是航空安全管理应有的高度。民航局的充电宝新规,在保障航空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机场也要更加注重人性化处理和资源合理利用。在确保航空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旅客权益的影响,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安全底线与人性温度的平衡,让每一次飞行既安心又暖心。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