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状元,慈禧嫌弃他的姓名将其划掉,不曾想最后却推翻了清朝

这是一个清朝年轻人反抗不公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如同翻版基督山伯爵,相信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会对社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他叫谭延闿,生于光绪五年湖南一名门望族。他的父亲,乃是两广总督,声名赫赫。

谭延闿虽家世不俗,但他并非谭家正室所生,而是由一丫鬟所生。清朝时期民风保守,什么事都喜欢讲究身份等级,谭家自然也不例外。特别地,在谭延闿之前,谭家早已有两个儿子,所以一开始,没人看好谭延闿。

然而,偏偏是不被看好的谭延闿,在12岁时一举中了秀才。古往今来,十来岁就中秀才,可谓凤毛麟角。这样的人,不仅天赋惊人,仕途潜力更是不一般。

也就是从这时起,谭家开始着力培养他。谭延闿也不负所望,在读书上极其用功,不仅写得了一手好字,还能写出好文采来。

年纪轻轻的谭延闿,曾下定决心,将来他一定要考中状元,像父亲一样在朝廷里做官,为民请命。

1904年,已是进士的谭延闿赴京会试,正一步步奔赴他的状元之路。主考官们审阅无数文章,却见他文采突出,无可挑剔,纷纷传阅开来,最终一致同意进士第一名,也就是当年的“会元”为谭延闿。

能中会元,意味着学识和才气在万人之上,若是不出意外,谭延闿很可能在经过殿试之后,夺得状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名字,竟成了他状元路上的最大障碍。

在决定状元时,慈禧太后看到“谭延闿”,便将他从候选名单上划去。谭延闿,光是这一姓氏便叫她触目惊心,不禁想到当年那位叛贼“谭嗣同”,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是出自维新派最为活跃的湖南。这些信息,无疑不像一根刺一般扎进慈禧太后的心里。

彼时,各地暴动余波未平,反清情绪不断高涨,作为满清掌舵人的慈禧太后,内心始终不能平静,她担心谭延闿,也会像之前的那位一样,想要动摇满清的根基,便立即选了另一人——刘春霖,春霖春霖,名字很好,有恩泽之意,又包含着新希望。

这一切没来由的猜想,不过是慈禧太后一厢情愿。那时的她不清楚,她所做的荒唐决定,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彻底影响了她的一生。

另一边,满怀期待的谭延闿,在家人的陪同下焦急地等待放榜的消息。

尽管所有人都告诉他,以他的能力绝对可以高中,但不知为何,谭延闿总觉得不够心安。几日之后终于迎来放榜,当看到前列的“刘春霖”,以及列入二甲第三十五名的“谭延闿”之后,他顿时有些心灰意冷。

尽管谭延闿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但他觉得,此前夺得会元的自己不该是如此结果。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弄错了?可是,老佛爷钦定,又能有错吗?因此,就算他再有不满,再觉得不公,也只能选择接受。

又过了一年,清政府向全国各地推行新政,深知体制僵化和不公的谭延闿,重新燃起希望,他想出一份力,为更多人创造出一片清明的天地。

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广结贤士,最终还组织了湖南谘议局,也就是倾听和收集百姓意见的机构,当时他出任谘议局的议长。

期间,谭延闿见到湖南总督是非不分,徇私枉法,一怒之下就将这一事上告朝廷。可谁知,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无视,他本人也因此受到排挤。

经历了此事后,若是一般人,往往都会收敛,可谭延闿不一样,他不仅没有收敛,甚至三番四次向慈禧太后请愿。他想通过改革体制来阻止不公,但毫不意外的是,等来的是一次次无视和打压。

此时,谭延闿终于意识到,整个清廷,已经烂透了。

他甚至有些悔恨,明明自己早就该看清整个大清朝廷,早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彻底没救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了,已不再对清廷抱有任何幻想的谭延闿,开始积极响应,加入了轰轰烈烈的起义之中。

作为曾经的清廷官员,谭延闿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他开始在湖南组织起参议院,推动湖南新军起义。在那年,湖南宣布从晚清手中独立,谭延闿也成功地被推举为湖南都督

从一开始,谭延闿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这一条路,他也不清楚,慈禧太后在权衡利弊之下,把他的名字从候选名单上划去。他只清楚,曾经他是真心希望能为朝廷效力,却一次次被排挤、轻视,最终被逼为大清的反叛者。

而慈禧太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一语成谶,几年前那荒唐的一笔,最终要用整个满清的统治为代价,正所谓春蝉不解秋叶落,到死方知透骨寒。

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如果有,那么慈禧太后一定会用尽钱财去换,换回当年做决定的那些时刻。

一代才子,备受冷落和排挤,从而走上反叛之路,最终间接地复了当年的仇。类似之事,在历史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韩信,他用兵如神,却在投奔项羽之后,遭受轻视和排挤,无可奈何之下,转投刘邦

在刘邦营下,韩信终于能发挥其才能,为刘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在垓下,一计四面楚歌,让曾经的主公项羽彻底溃败,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一个不懂识人,不会用人的统治者,最终都会迎来众叛亲离的惨烈下场,因为她所作之决定,而会带来不公,让许许多多有志之士、有能之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回应,反而一步步被逼上绝路。

慈禧太后在钦点状元时,不以才识人,而是以莫须有的想法排挤有志之士,可见她的不安已经达到了极点。既知外界不满,却又死守江山,不懂用人,又不愿改变,自然只能带着整个大清一同坠入黑暗的深渊。

参考资料:

2011-08-04 02:46:47 来源:新京报 谭延闿 三次督湘 始于辛亥

2018-01-25 12:39 来源:华声在线 历史上的今天丨1880年,“文甘草”谭延闿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