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孙殿英被解放军活捉,刘伯承:此人不可杀,他对我们有恩

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乱世枭雄孙殿英:从东陵大盗到刘伯承不杀之谜月黑风高夜,盗墓惊天下

1928年7月的一个深夜,河北遵化清东陵笼罩在诡异的寂静中。月色朦胧,山风呼啸,几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悄然包围了这座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皇室陵园。

炸药轰鸣声划破夜空,千年帝陵的大门轰然倒塌,一场震惊中外的盗墓案正在上演。

绿林出身,乱世求生

贫苦童年与绿林生涯

1889年,孙殿英出生在河南永城县一个贫苦农家。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朝统治日渐衰落,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孙殿英的童年在饥饿和贫困中度过,这种底层生活的体验,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1914年,25岁的孙殿英在家乡已经混不下去,便辗转到河北投靠了当地的匪首张平。在张平手下,孙殿英学会了刀口舔血的生存技能,也见识了乱世中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几年的土匪生涯,让他变得心狠手辣,同时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

厌倦了打家劫舍的生活后,孙殿英转而加入了豫西的庙道会,摇身一变成为道长。所谓庙道会,实际上是打着宗教旗号的诈骗集团,孙殿英利用封建迷信思想,四处坑蒙拐骗,聚敛财富。在这期间,他身边聚集了一帮地痞流氓,这些人成为他日后起家的班底。

投军从戎,崭露头角

1925年,已经36岁的孙殿英听说冯玉祥部下丁香玲在河南招兵,便果断报名参军。对于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来说,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

孙殿英的土匪经历在军队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作战经验丰富,头脑灵活,胆量过人,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官场潜规则,善于投机钻营,这让他的升迁之路格外顺畅。

但是,孙殿英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的"数姓家奴"特质。他先后投靠过丁香玲、憨玉昆、胡景翼、叶荃、张宗昌等多位军阀,每一次转投都能保持甚至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见风使舵的本领,虽然让他在乱世中如鱼得水,却也为他赢得了"墙头草"的恶名。

1927年,孙殿英在与冯玉祥的作战中败北,战后接受改编,被

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6军团第12军军长,奉命驻防河北蓟县。正是在这个看似平常的驻防任务中,孙殿英策划并实施了那场震惊中外的清东陵盗掘案。

月黑风高夜,东陵惊天案

断饷危机催生盗墓计划

1928年,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各派军队的后勤补给都面临巨大压力。孙殿英的部队作为杂牌军,更是经常被克扣军饷,部队几乎到了断饷的边缘。面对即将哗变的士兵和可能分崩离析的军队,孙殿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殿英路过清东陵。看着这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皇家陵园,一个大胆而邪恶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既然陵墓中埋葬着皇帝和太后,那里面必定有无数珍宝,如果能够得手,不仅可以解决军饷问题,还能发一笔横财。

经过深思熟虑,孙殿英召集了几位心腹师长秘密商议。这些人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对他忠心耿耿,同时也都是见钱眼开的投机分子。经过一番讨论,众人一致同意实施这个疯狂的计划,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

精心策划,扫清障碍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孙殿英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首先,他以军事演习为名,发布了禁止民众接近清东陵的告示,有效地隔离了外界的目光。同时,他派遣部队在陵园四周设置警戒哨,并散布清东陵周围埋设地雷的谣言,进一步恐吓可能的围观者。

在扫清外围障碍的同时,孙殿英还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有个叫马福田的土匪,带着一帮人盘踞在马兰峪一带,这伙人来者不善,似乎也对盗墓有所图谋。孙殿英果断派遣师长谭温江率部攻击马福田,经过数小时激战,将这个潜在的威胁彻底消除。

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孙殿英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率领数百名士兵悄然进入清东陵,开始了这场前无古人的盗墓行动。

慈禧陵墓:帝后珍宝现世

孙殿英的首要目标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民间传说这位权倾一时的女性统治者生前奢侈至极,陵墓中必定珍宝无数。然而,寻找地宫入口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工兵们搜寻了数小时都一无所获。

关键时刻,孙殿英找到了曾经参与修建慈禧陵墓的工匠姜石匠。在这位老工匠的指引下,盗墓者们终于找到了地宫的入口。但是,厚重的石门让他们费尽力气也无法打开,孙殿英最终决定使用炸药强行爆破。

轰隆巨响过后,地宫大门被炸开,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地宫内积水严重,必须抽干才能进入。孙殿英调来抽水设备,连续作业五天五夜,才将积水彻底清除。

当士兵们终于踏入慈禧太后的地宫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了。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各种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夜明珠翡翠西瓜、翡翠白菜等稀世珍宝闪闪发光。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士兵们疯狂地搬运着这些财宝。

最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获取慈禧太后身上和棺椁中的珍宝,这些盗墓者竟然撬开了太后的棺材,将她的遗骸随意丢弃在冰冷潮湿的地上。一代女性统治者的尊严,就这样被彻底践踏。

乾隆陵墓:帝王珍藏遭劫


在洗劫了慈禧陵墓之后,孙殿英又将目标转向了乾隆皇帝裕陵。这位在位六十年的皇帝,生前酷爱收藏各种珍宝古玩,他的陵墓中必定也有丰富的随葬品。

利用同样的方法,孙殿英的部队炸开了裕陵的大门,果然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九龙宝剑、各种珍贵玉器、金银器皿等等,再次让这些盗墓者满载而归。同样令人愤慨的是,乾隆皇帝和与他合葬的五位嫔妃的遗骸也被随意丢弃,泡在冰冷的积水中。

孙殿英原本还想继续盗掘其他陵墓,但考虑到时间和风险因素,最终只盗掘了慈禧和乾隆两座陵墓。即便如此,这次行动的收获也是惊人的:各种珍宝装满了四十辆大车,其价值难以估量。

海沉浮,抗日功过

东陵案后:金钱开路,化险为夷

清东陵被盗的消息很快传开,举国震惊。末代皇帝溥仪怒不可遏,立即给蒋介石发电报,要求严惩孙殿英。社会各界也是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将这个"东陵大盗"绳之以法。

然而,孙殿英深谙中国官场的潜规则。他用盗得的珍宝四处打点,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关键人物,都被他用金钱收买。戴笠宋美龄等权贵都收到了他的"孝敬",最终这些人都站出来为他说话。

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孙殿英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因为"有功"而被提升,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这个结果充分暴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程度,也让孙殿英更加坚信金钱万能的人生哲学。

中原大战:再次倒戈,投机求存

好景不长,孙殿英与蒋介石的"蜜月期"很快结束。在中原大战中,他又一次展现了自己见风使舵的本性,联合阎锡山和冯玉祥反蒋,参与了这场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大战。

战败后,孙殿英再次投靠张学良,在东北军中担任第41军军长。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张学良麾下的这段时期,孙殿英参与了长城抗战,这成为他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长城抗战:浴血奋战,难得亮节


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孙殿英率部参与了长城抗战,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孙殿英表现出了难得的民族气节,他的部队伤亡惨重,但始终没有后退一步。

这场战斗让孙殿英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嘉奖,也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少有的正面记录。然而,这种民族大义的坚持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孙殿英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重大转折。

抗战风云,功过难评

早期抗日:统战合作,暗中相助

七七事变后,孙殿英在抗战初期还能保持相对积极的态度。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包括孙殿英在内的各派军事力量都进行了统战工作。

1932年,我党秘密战线的重要人物宣侠父曾找到孙殿英,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宣侠父的影响下,孙殿英的抗日觉悟有所提高,甚至任命宣侠父为自己的秘书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长城抗战中表现如此英勇。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产党再次对孙殿英进行统战工作,他最终同意一致抗日,还任命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南汉宸担任自己的顾问。

在这一时期,孙殿英对共产党的态度相对友好,他曾经掩护过我党地下党员朱穆之、王北平等人,使他们免遭国民党特务的逮捕。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曾违背国民政府的命令,秘密为八路军一二八师让路,甚至主动送给八路军一批枪支弹药,支持八路军的抗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