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回乱的领导者为何都是清朝官员? 因新老教纠纷,清军弹压不力

老照片

晚清同治年间,在西宁府发生了回民武装暴动 ,首领是马桂源马文义;参加这次运动的人,以回民为主,还有部分撒拉族民众。当时的西宁府隶属甘肃,地处河湟地区。这个地区回民暴动的突出特点:一是由教派之争演变为一场武装斗争;二是参与武装起事的回众欲迫使清廷交出地方权力,从而使暴动军控制了西宁地区。最后,这场动乱被左宗棠镇压。

清朝时期,甘肃省西宁府管辖西宁城、碾伯(今青海乐都) 、大通3县及巴燕戎格厅(今青海化隆)、丹噶尔(今湟源)、贵德、循化4厅。清代的散厅与县平级。西宁府统辖范围内部分回民和撒拉民属花寺门宦,即新教 ;另一部分回民则属于穆夫提门宦。史载,穆夫提门宦亦称“大会派”、“临洮教派”,也有称为“老教”的。

清咸丰初年,花寺门宦和穆夫提门宦开始发生矛盾。起初新老教派实际并无重大分歧,主要是因为争夺清真寺而引起纠纷的。乾隆年间爆发的“苏四十三起义” ,主要原因是清廷严禁新建清真寺。然而旧有的清真寺无法满足伊斯兰教信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宣教活动所需,致使不同教派有时不得不挤在同一寺内诵经。那么多信众簇拥在一所清真寺内不仅难以伸展,而且难免因教义有别发生争论,遂引发纠纷,最后上升到肢体冲突、大型械斗。


老照片


咸丰八年至九年(1858——1859),新老教信众在丹噶尔厅、巴燕戎格厅发生大规模械斗,有人员伤亡。1860年12月,署理西宁镇总兵马本源麾下撒拉族小军官马文义(即马尕三)(铁马读史头条号)趁军费困难而开始裁军之际,在巴燕戎格厅率回勇起事,旋即带领叛军与花寺门宦信众攻打西宁南川的穆夫提门宦信众。 马文义还趁机督众攻击与回民屡有冲突的西宁汉人民团,事情越闹越大。

1861年2月,花寺门宦和穆夫提门宦在西宁发生冲突,有伤亡。《钦定平回方略》记载,新老教信众发生冲突后,西宁知府朱百川将两教教首召、头目集召集至府衙调解,宣称:

“遵照旧章,不得添建礼拜寺,亦不得分别新老教,责成回民总约随时稽查”。

朱百川的训话,除了重申旧章——“不得分别新旧教”,强制花寺门、穆夫提两教仍旧在一寺内从事宗教活动之外,啥问题都没解决。

上色修复老照片

由于西宁地区新老教争愈演愈烈,已经上升至“武斗”级别,未及清廷对该地区的统治,当时的陕甘总督乐斌派兵弹压。清军虽未与当地回、撒拉民众接仗,乐斌却一再捏造、谎报战功,经人举报,清廷派员赴西宁密查,将乐斌革职, 遣戍伊犁,任沈兆麟为陕甘总督。

1861年11月,沈兆麟“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功心切,亲自赶到西宁府碾伯县,指挥清军官兵征剿盘踞巴燕戎格厅的撒拉军 ,途中被撒拉军伏击,惨遭大败,兵勇死伤不少,沈督率残兵败将仓惶退回西宁,旋即又狼狈返回兰州,向清廷“自请议处”。

《清实录·穆宗实录》记载,1862年6月,沈兆麟再次率军至西宁进剿。据他向清廷奏报:

“连日大小五六十战,毙贼四千余名,焚毁回庄多座,该匪被剿穷蹙,该喇嘛百户及总约马桂源率领十三工头人六、七十名,并撒、回三百余人,至代理巴燕戎格厅通判王锡文处,跪求投诚”。


老照片


沈大人又在谎报军情、自夸其功。实际情况是马文义、马桂源尽量避开清军锋芒,实行韬晦之计,假意接受招抚,诡称罢兵息战,沈兆麟在奏报中无疑夸大了他的战功。

在率军镇压西宁回乱期间,沈兆麟还一本正经地草拟了一套《甘肃善后章程》 ,以加强对西宁地区的控制。此章程不但对花寺门、穆夫提两派严加限制,而且明确规定招募、训练“番兵”,即藏兵、羌兵,办理汉人团练,以震慑回族、撒拉族势力。沈兆麟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将回、撒叛军镇压了下去,便班师回撤兰州,于1862年7月28日由碾伯行至平番(今甘肃永登)三道沟时,突遇狂风暴雨,还夹杂着冰雹,山洪暴发,陕甘总督沈兆麟和亲随、卫弁37人被呼啸而下的泥石流裹挟、吞噬。

修复上色老照片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