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年我提干初恋怀了男知青的娃,他拍拍屁股走人了,我成了接盘侠
1977 年,对于李建国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25 岁的他,在部队表现优异,终于迎来了提干的好消息。这对于出生在农村,一心想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他,无疑是天大的喜事。
李建国的初恋叫林晓梅,两人在村里就相识,情窦初开时便暗生情愫。林晓梅生得水灵,性格活泼,在村里众多姑娘中格外显眼。李建国提干后,满心欢喜地想着,这下终于能给晓梅一个安稳的未来了,便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准备和她商量婚事。
然而,当他找到晓梅时,却发现晓梅的状态很不对劲。往日里灵动的双眼满是忧愁,面对李建国的热情,她总是欲言又止,神色闪躲。李建国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在他再三追问下,晓梅终于哭着说出了实情。原来,村里来了个男知青,能说会道,还会拉小提琴,充满了文艺气息。晓梅在与他的接触中,渐渐被吸引,两人有了越轨之举。如今,晓梅发现自己怀孕了,可那男知青得知消息后,竟收拾包袱,拍拍屁股走人了,回了他的大城市,把晓梅一个人扔在了这难堪的境地。
李建国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他不敢相信,自己深爱的晓梅竟做出这样的事。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痛苦与纠结。他在村里的小河边独自坐了一夜,脑海里不断回想着与晓梅的过往,那些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在月光下谈天说地的日子。他对晓梅的感情太深了,深到即使她犯下这样的错,他还是无法狠下心来抛弃她。
第二天,李建国找到晓梅,看着她红肿的双眼,叹了口气说:“晓梅,事已至此,我不能看着你一个人受苦。我愿意娶你,孩子我也会当成自己的养。” 晓梅愣住了,她没想到李建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建国,我对不起你,我……” 李建国连忙扶起她,温柔地说:“别说了,都过去了,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
李建国的父母得知此事后,自然是极力反对。他的母亲拉着他的手,哭着说:“儿啊,你这是何苦呢?她做出这种事,你还娶她,以后村里的人会怎么说咱们家啊?” 李建国看着母亲,坚定地说:“妈,我不能不管她。我要是不管,她和孩子就没活路了。我提干了,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父亲在一旁抽着旱烟,沉默许久后说:“儿啊,你自己想清楚,这可不是小事。” 李建国重重地点了点头。
结婚的日子很快定了下来。婚礼办得很简单,毕竟这种情况,也没法大操大办。村里的人议论纷纷,李建国和晓梅都假装没听见。婚后,李建国对晓梅依旧体贴入微,他在部队请了假,留在家里照顾晓梅。晓梅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笨重,行动也不方便,李建国每天都会陪她在村里的小路上散步,给她讲部队里的趣事,逗她开心。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李建国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心里五味杂陈。他给孩子取名叫李阳,希望他能像阳光一样,给这个家带来新的希望。晓梅看着李建国对孩子的疼爱,心中满是感激与愧疚。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过日子,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李建国回到部队后,更加努力工作。他想着,自己现在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晓梅和孩子。每次休假回家,他都会给晓梅和孩子带各种各样的礼物,给晓梅买漂亮的衣服,给孩子买好玩的玩具。晓梅则在家操持家务,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会在李建国回来前,做好他最爱吃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光,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李阳渐渐长大,他聪明可爱,十分黏李建国。李建国每次看到儿子,心中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晓梅也在李建国的关爱下,变得越来越开朗,过去的阴霾渐渐从她的脸上消失。
然而,平静的生活还是被打破了。有一天,晓梅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大城市的信,信是那个男知青写的。他在信中说,自己这些年在城里过得并不好,经历了很多挫折,现在突然想起了晓梅和孩子,想回来看看。晓梅看完信,脸色变得煞白。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拿着信的手不停地颤抖。
李建国回家后,发现晓梅的异样,在他的询问下,晓梅哭着把信拿给了他。李建国看完信,心中燃起一股怒火。他没想到,这个男人现在还有脸回来。但他看着晓梅害怕的样子,又冷静了下来。他对晓梅说:“别怕,有我在。他要是敢来,我不会让他伤害你和孩子的。”
几天后,那个男知青真的来了。李建国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他。男知青有些尴尬地说:“建国,我…… 我就是想来看看晓梅和孩子。” 李建国说:“你现在来干什么?当初你抛弃她们的时候,怎么没想到会有今天?现在她们是我的家人,不欢迎你。” 男知青还想再说什么,这时晓梅抱着李阳走了出来。李阳看到陌生的男人,躲在晓梅身后。晓梅看着男知青,眼中满是恨意,她说:“你走吧,我现在过得很好,不想再和你有任何瓜葛。” 男知青看着晓梅和李阳,又看了看李建国坚定的眼神,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从那以后,李建国一家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李建国依旧在部队努力工作,晓梅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他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充满了幸福。李建国用他的宽容和爱,守护着这个家,让晓梅和孩子在温暖中成长。
感谢鉴赏,多谢关注。[注:本文为虚构故事,旨在展现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非真实事件。]